时尚行业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好奇心的地方,而好奇心与创造力又可谓施与受的两方,你有多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有多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身为中国《T Magazine》和 i-D China 的自由供稿作家以及造型师的 Audrey Hu 是一位对世界上所有古怪、神秘的事物都充满求知欲望的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学院的她曾为荷兰时装设计师 VIKTOR&ROLF 担任设计助理,之后回到国内发展的她以时尚编辑的职位任职于中国《Numéro》杂志,在她之手创作的作品大胆又极具趣味性,有别于当下时尚大片追求刹那光华的视觉探索,她担任造型的作品除了欣赏性之余还往往拥有故事的深度,与其说她是一位造型师,其实她更像是一个时装故事的叙事者,将时尚大片的色香味等感官体验 一一 呈现于你面前。
你在造型时尚大片的时候会提前想好题材吗?
对我来说一组大片很多时候是从一种感觉和一个概念沿着一个自然而然的故事线慢慢衍化出来的。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拼一个四维拼图,但你拼的这组图并没有事先的设定,你要把这些组件用自己的方式填充进去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创造一个故事又好像是在去绿野仙踪的路上,不断的文化参照和深度的资料搜集就如同在仙踪林一路上的探险和遇到的奇迹,要做到原创没有什么捷径,是一个强度大且十分劳累的过程。不同人的片子里总能探到那个人的影子,他们的过往,他们的经历,他们关心的事物和人。而且我觉得定期输出你系统里的想法是一种释放心灵的方法,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每次拍摄之前我都会问自己,你的故事和你编织进故事里时尚元素是否起到作用?有没有一点点启发或影响到你的读者?你的读者又是谁?因为时尚不仅仅是奢侈品。
你通常去哪里寻找灵感?
作为视觉动物,以前总是以接受图像、物件和身边的人受到启发,在英国和荷兰生活的时候就是泡图书馆、泡博物馆、泡集市、泡我们这帮怪人经常聚集的酒吧,还有牛津学术味浓浓的花园聚会,最特别的是原来一直参加 Viktor Wynd组织的 Last Tuesday Society,会碰到很多很有趣的怪人。现在感觉更多的是从文字里,历史与当下,幻想与现实, 我觉得这方面我可能是开窍了,感觉又多了一层可以获得灵感的空间。当然身边的人还是在不断给我惊喜。
你的作品大胆而富有张力,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审美观?
所有古怪的事物我都感兴趣,所有的谜都吸引着我。“Define, Defile but Don’t Deny. ”(你可以定义、诋毁某件事,但你不能否认它。)我一直都抱着这个坚定的想法保持前进。
哪些设计师的作品影响你最深?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偏激并极度拥护自己想法的人, 在 Viktor & Rolf 工作时也深受他们俩工作方式的影响。如何从一个概念出发,终点还能保持那个概念的纯粹。
做时尚编辑的初衷?
我以前的专业其实是女装设计,误打误撞成为了编辑,也是延续了之前继续创造/叙事的初衷吧。
你在拍摄现场的时候最注重的细节是什么?
抓准现场的感觉和氛围,不管是外景还是棚拍。
如何用一种香味来描述你的作品?
月亮和星星的味道。
你认为衣物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吗?
我猜衣服的味道应该和衣服的主人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
纸质印刷还是数字时代的爱好者?
肯定是纸质,我宁可扛20公斤的书或者杂志上飞机。我看重质感,不同的纸质给予我的触感和气味,这些混合的感官印象有着更似一段经历的真实享受。
觉得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怎样?
所有事情都需要时效性的时代,需要放慢点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