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之间 —— 与 Petra Börner 的创想世界

瑞典多媒体艺术家 Petra Börner,将大自然与经典艺术融为一体。

Petra Börner 是一位成功的商业艺术家。出生于一个瑞典医学世家的她,爷爷、父母、兄弟都是医生。她之前的工作是在自己家族的企业中做些绘制医学图文的工作。而那段职业生涯中常常用到的手术刀,也是她现如今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拼贴画手工的主要工具。伦敦 V&A 博物馆、 奥斯卡、Louis Vuitton、Elle 和 Vogue 都曾邀请她进行过创作。Börner 对于线条切割的热爱来源于她繁复的画作,以及在伦敦的博物馆里的熏陶。她也使用刺绣、地毯制作、陶瓷等传统手工形式,进行一些艺术实验。Börner 的雕塑从她精准的手术刀作品出发,制作的时候需要整个身体协调来制作,其实很累人,同时也需要调动到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朴实,原始,源于本能。她的小工作室位于肯萨尔街一个古老的维多利亚机械工厂,在这里她告诉了我们那些使她的创作最快乐的事情。

Petra,跟我们聊聊你是怎么来到伦敦,开始这样剪切、绘画和制作的艺术生涯的?

我一直都很热爱艺术,因为之前我就挺喜欢画画的,而且我并不擅长学习。后来搬到了伦敦,来到中央圣马丁学院学习时尚设计,因为那时候觉得时尚相对艺术来讲还是能赚到一些钱的。上学的时候,我可以一整天都在画画,而且同时也为一些杂志工作挣挣零花钱。毕业之后,我开始了在时尚行业的工作,但是觉得确实挺不容易的,因为那些工作我做起来特别不舒服。我更在乎的是印花和图案,但是他们并不太管这些。所以当最后大家决定放弃的时候,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在那之后,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很棒的工作,通过这我发现,其实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也是可以赚钱的。

企鹅出版社找我来设计系列图书的封面,之后我又去了Cacharel。那段时间里,独立的工作方式使我得到了释放,自己的插画风格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你的医学世家背景给你的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在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就拥有一把自己的手术刀了。我妈妈常常会带我去医院,所以我小时候的记忆都与医院相关 —— 一个人孤单的穿越医院走廊,用机器复印东西,去手术室观摩手术过程。手术刀贯穿着我的生活:我很早就会用它来自己做衣服和拼贴画,它干净利落的剪切方式深得我心。

是什么让你喜欢做黏土呢?

它的气味;一方面它的味道有一种很正面的效果——天然、纯净而朴实;但同时也有一种危险的感觉,令人想起洞穴、黑暗、潮湿和死亡,使你沉浸其中。即使离开了房间,你还是能闻到黏土和工作室的味道,我觉得这很迷人。另外人对于黏土的感受也很有意思——它无形之中好像在吸引这你,很难控制自己不去碰它。而且因为之前一直做的都是平面的东西,所以能够从事更加直观的立体物体也非常有趣的。

每次做完黏土手工,我都特别累,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我发现自己的视力有所退步,所以细致的手术刀手工其实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但是当我做陶瓷手工的时候,我不用看得那么细,即使不盯着它我也能做得很好——因为能闻得到味道,摸得到形状、质地和各种其他介质。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就好像另一种语言一样令人感到满足。所以一旦我没有去陶瓷工作室,都会感觉身体好像缺了一块儿,特别想它。

你的剪贴纸拼贴画布局很精美而有序,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是这样的,特别是因为拼贴画方面其实和客户的合作很多。他们希望我能够按照他们的介绍要求来做,完成一个具有层次感的作品。但是我还是会尝试做自己的拼贴画,因为这样我的手工才不会被限制住。我很爱绘画,因为画的效率比较高。我也喜欢去博物馆临摹雕像,来训练手部的反应能力,以防止自己手部退化。

你平常都喜欢画什么?

我喜欢描摹女性,尤其是她们的面部和身体。我在寻找的是那些有着独特面孔的人。其实我认人特别不准,每次都得费好大劲儿来确认对方的身份。因为对人们眼神之间的交流特别感兴趣,所以眼睛是我最常描绘的部位。我还很喜欢在博物馆里画鸟,如果不是因为那样太任性太沉迷,我愿意天天泡在博物馆里。每当画画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我能感受到它对我的影响,也知道笔头勤的话也更容易进步。我曾独自去到巴黎的罗丹美术馆去写生。画起来的时候我如痴如醉,简直快要高潮了。能坐在那儿画画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不过这其实也分人,可能只是对我有效,别人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

 额,女性和人母的原罪:总是欲求不满。

我那些没有生孩子的女性朋友们,都挺闲的,她们完全有时间去博物馆画画,但是她们也不去。为什么呢?当你有孩子的时候你会特别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但是直到你真的失去时间了,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不过我知道,我必须好好搞我的艺术,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www.petraborner.com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