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在车里作曲的洛杉矶当红音乐怪才

受到感官剥夺的启发,在洛杉矶的 Charles 每当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地就会录制她梦幻的“bedroom Italo-disco”。

Charles 的全名是 Charlotte Linden Ercole Coe,她已经自行发表了好些来自她卧室的音乐。她的歌有浓重的个人风格,而且正如前文所说,这些都是在 Charles 洛杉矶家中的卧室里自己制作出来的。通常来讲,DIY 音乐都遵循着低保真、简单制作的原则。与此不同的是,Charles 的作品灵感来源于感官剥夺,她独自在车里录制出来的玩意儿可是真心地了不起。她会在一首迷幻的“bedroom Italo-disco”中,一边循环着简单的合成器旋律,一边碎碎念着记录她伤心往事的歌词(来自她的第一张专辑《Cactus Milk》);抑或是在另一首歌中沉思一个人该如何从不幸和过错中学习。

尽管她的音乐大多都有灰暗的主题,Charles 本人却是位阳光般温暖的红发女孩。我在洛杉矶和她见了一次面,她浑身都散发着超越自身年龄的成熟气质。但她穿的棕色羊绒衫还是暴露了她的真实年龄,以及她竟然很认真地说,是《Napoleon Dynamite》这部电影改变了她的生活。

你是什么时候成为 Charles 的?

这名字听起来确实有点老气,但我一直都是 Charles。别人也一直都这么叫我——Charles 并不是什么另一个自我,它就是我的名字。虽然我的出生证上面写的是 Charlotte,可我一直都叫 Charles。

你是在车里制作音乐的。我猜,在车里会给人一种要快点把事儿做完的紧迫感,不然你还是会选择专业的录音棚。是这样的吗?

完全正确。我在工作的时候是极其不耐烦的 —— 不是因为要尽力保持本真,而是因为我实在是太亢奋了。每当我开始创作一首歌时,每一个部分都需要我用一到两天时间去完成,然后还要花个几小时加上人声。我脑子里一出现什么,我都会当场把它们写下来,可能这就是我音乐如此简单又真诚的原因吧。我在车里录制音乐是因为我经常觉得尴尬。我和我姐姐住在一起,所以当我在卧室里一遍一遍重复唱着相同的段落时,我觉得特暴露自己。于是我就在半夜溜进车库坐下,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度良宵。

在感官隔绝的状态下创作会增强你的感知吗?

对。一个人的时候,我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加薄弱,这使得我完全可以跟着感觉走。我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和其他人的沟通,这些人要么是伤害了我的人,要么是大大改变了我生活的人。但是在工作的时候,我必须得是一个人。

所以你基本不与他人合作?

我试过“帮助”他人完成他们的音乐,但如果是要创作我自己的音乐的话,我不会让任何人进我的屋子。我非常讨厌作品剽窃,所以会很抵触和别人合作完成我自己的作品,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我16岁时有点神经质,有两年的时间我都困在一件事上。当时我抄了朋友的生物作业,于是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不想继续活下去。我很认真地在想,如果我抄了作业,那之后我做的所有事都不会有价值。这样说吧,假设我以后进了一个好大学,找了一个好工作,那这一切成功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一个不光彩的好成绩上的,因为这分数是我通过抄作业得到的,哪怕只有一次。我现在想到这当然会嘲笑自己,因为这问题在这个世界里简直太微不足道了。但从那时起,我对所有事的独立完成都保持着极度敏感。

我靠导演、制作视频赚点小钱,但我坚持自己独立完成几乎每一个步骤。这当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我在慢慢地放开自己,完全放开可能得等到很久以后吧。但现在就是这样,我就是得一个人干活。

不仅仅是音乐,你半夜在车里捣鼓的还有视频?

音乐和视频制作是很相似的。其实我做音乐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做点视频、设计点专辑。我想的还是太简单了!其实我完全可以虚构一些假的专辑名、歌名,然后假装做些专辑设计来找乐子。

你觉得洛杉矶激发了你的创造力吗?

当然啦!这里生活着一些独特的物种 —— 比如那些彻底激发我的来自好莱坞大道的怪才们。

你一定觉得网络为你营造了一个充分创作自由的环境,对吧?

是的,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我无法想象像我这样的人该怎样创作。对我而言,所有在我身上发生的事基本都是因为有网络的存在。我一想到我的作品可以被传递到另一个陌生人的眼里和耳里就亢奋,而且还没人知道这些作品最终能走到哪 。

杂货店里面有一种类似自动售货机的机器,你投点硬币进去,然后机器就会吐出一份福袋奖品,你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但那玩意儿可撑了。互联网就像是这种机器的虚拟版。其实我之所以会搬去洛杉矶,就是因为我在网上爱上了一个人。我觉得网恋算是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特点吧。

这件事给你的专辑带来灵感了吗?

对,除了最后一张都有。我的第一张专辑《 Cactus Milk 》就是讲这件事的。我当时太心碎了。《 That’s How Baby Learns 》是讲我终于迈过这道坎,继续向前看,还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男朋友 —— 他毕竟是个真实出现的人,我们可以亲密无间地聊天聊地。你总得经历这些!

还有其他改变你生活轨迹的事吗?

嗯,当我看完《Napoleon Dynamite》时,整个人都被刷新了。可以说这部电影全方位塑造了我的新生活。它的每一帧都是我想变成的样子。而且是这电影的配乐让我开始喜欢音乐,那都是些70年代带着风琴味儿的美国中部音乐。那可是我人生中买的第一张 CD! 还有一件事就是,我有一个 Casio 键盘,而我买它的原动力是因为我去看了朋友 Neon Indian 的现场,是他激发了我的创作欲。这是我第一次看现场,看完我马上就上 eBay 买下这个键盘,然后就成了现在这样。不到一年以后,我向他表白了。我的生活就这么成形。这是我活到现在做过的最重要的事吧。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