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摄影师在二零一五

从摄影师的镜头内外,一窥中国时装业十年间的变化。

十年间,任何行业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不用说是瞬息万变的时尚业。曾在时尚媒体从业十年,经历时尚纸质媒体的黄金时代的潘西,先后在不同的时尚杂志工作过,见证了中国时装业十年间的潮起潮落。当过记者、专题编辑、封面编辑的她,喜欢和摄影师一起工作,她说之所以对时装摄影师有特别的感情,是因为“我能从摄影师这个职业的人身上看到许多我感兴趣和我感动的地方,比如摄影对于事物的挖掘,探索功能,以及摄影师富于发现的眼睛,对世界不同程度的视觉描写能力。”。对她而言,每一个专业摄影师都有自己独立的表述语言,镜头则是他们传递对事物看法的媒介,而摄影是与文字具有同等功效和魅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潘西于2011年离开了媒体,开始用商业的方式与更多的摄影师建立新的交流,感受不同的启发,学习不同的解读方式,也尝试理解摄影师的苦恼与无奈。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写作这本《中国时装摄影师在二零一五》的初衷——通过这本书的契机,分享她离开媒体的这五年里的收获和困惑,同时通过采访国内最优秀的一群时装摄影师们,来解答行业内大家的共同疑问:中国的时装摄影师应该如何专业化的经营自己才是恰当的?

(《中国时装摄影师在二零一五》内页)

时尚摄影师这个行业,在潘西眼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种,这本书中采访的摄影师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从采访的字里行间也能一窥这个外表光鲜的行业背后的真实现状。说到对这本书最满意的地方,潘西说,“我们用同行的身份,纪录了我们这个行业,尽可能丰富,尽可能真实,重要的是这个群体都进来了,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 在这本书面世之际,我们和潘西聊了聊她心中的中国时装摄影师的现状,这个职业背后的苦与乐,还有女性摄影师在时尚业的生存状态,翻看中国这十年里时装业的变化。

你是以什么标准来挑选这本书中采访的摄影师?

时尚圈也是有权利榜的,比如前十,前二十,大家是有基本的共识的,只不过是隐形的而已。在我在媒体的十年,都在跟最好的摄影师合作,跟摄影师们同一个时代成长起来,我们太明白谁是好的摄影师,谁是受欢迎的摄影师,谁是才华不容忽视,谁是商业最好……这样我们列出了我们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最好的摄影师名单,大概有25个,最后保留了不到20个。

(崔丹)

采访完这些摄影师后,你觉得他们的状态,有哪些地方是和你最初的设想差距很大的?

整体的职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度都比我以为的要差很多。包括已经很成功的摄影师,状态都没有那么好。很多人都有自卑和自负的交织,创作和商业的困惑,贪婪和恐惧共存的职业状态。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有平衡得好的时刻和地方,但总体的舒适度都不够好,我觉得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潜质的继续发掘,和职业使命的怀疑与放弃。

从与众多时装摄影师的深入了解后,他们身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在中国现在还不够成熟的商业环境里,还不够专业的媒体支持体系里,这些摄影师依然努力吸取西方的视觉基础和观点,尝试塑造自己的语言。不论成与不成,他们都是在和自己战斗,对于他们的职业而言,对于行业而言,他们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一个群体,在实现自己的突破和价值。不论是创作还是商业。所以他们每一个人的单人战斗能力都很强,很值得学习和为之感动。

(冯海)

你经历了中国纸媒最黄金的时期,你觉得互联网上的媒体逐渐取代传统时尚杂志,这对时装片有什么影响吗?

我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普遍的大众的时尚摄影,不论是商业还是网络用图,还需要大量的从业者进来支撑,给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的公众提供普遍具有美感的视觉生活支持,比如淘宝摄影,微博写真摄影,电商标准摄影等。但高端的时装摄影,具有国际标准的时装纸媒,是会一直有自己的市场和空间的,势必是属于行业内,和高端市场的,这也只能是必然是一小拨优秀从业者的舞台,这部分市场不会发生负面影响,也许还有有空间增长,唯一不确定的是从业人员的更迭速度。所以职业的摄影师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优秀的摄影师会在职业生命力上去进取,这会是最大区别。

从这些国内时装摄影师身上,看出这十年中国的时装摄影有什么变化吗?


从单纯的借鉴模仿,到思考自己的语言,再到试图挖掘、建立属于中国摄影师的视觉气质、影像内核。最后是建立自己的自信。这里面陈漫,梅远贵,孙郡,郭濮源等摄影师都是比较突出的建立了自己的视觉语言的。

(Charles 郭濮源)

(小刚)

你觉得中国时装摄影师面对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

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专业上的潜心进取,对外在环境的忽视能力,自身生活方式的建立勇气。我认为凡艺术职业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哲学观,和生活方式,否则会很难舒服跟幸福。并且我认为大家又一个误区,以为不舒服不幸福才是有才华的人的存在方式,我觉得不是的。

这次采访中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摄影师是谁?

陈漫。我们前后花了三个月才定下来这个采访,中途有想过放弃她的内容,但事实是,如果有一本记录中国当下时装摄影师现状的书,是不可以没有陈漫的,所以我们等了,也等到了。还有就是范欣接受了采访和拍摄,但没有提供作品。梅远贵和我对谈了,但是没有同意刊登访谈文字,也没有接受肖像拍摄。这里面陈漫是行业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范欣和梅远贵是我最初的商业伙伴,至今的朋友,他们都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

(陈漫)

你觉得在中国时装摄影师中,女性摄影师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很少吧,真正能为人所知的大概就只有娟子,陈漫,范欣。百分之三。最近几年也没有太多增加的趋势,我新发现的一些女性摄影师,要么太文艺和小众情绪表达,要么太媚俗急于得到市场认同,真正有天分又能扛下来这个工作的辛苦的,跟男性相比还是极少的概率。
9. 拍摄时装片时,女性摄影师会呈现什么不同的风格吗?女性摄影师有什么优势么?
通常都会更感性吧。也会利用自己的感性去挖掘拍摄对象,打开拍摄对象的内心,卸下拍摄对象的面具,所有好的女性摄影师其实也有优势的。

就像你在采访中问的问题:你觉得“美”对现在大部分中国女孩的定义是什么? 对于你而言,“美”又是什么?

我觉得对于中国女孩来说,当下的美也许应该包含得体、自信、独立。在此基础上每个人找到自己最佳的呈现状态,减少流水线生产美女的情况。其实中国女性,我们的独立性是普遍很强了,但自信度还有待提升,得体方面的认知还不太有,有些太随意。所以往往出现独立了,但是还是会过度改变自己外貌迎合大众,审美上趋同性太强等对“美”的认知的单调上。对我而言美就是独立、自信、得体。

(尹超)

(李奇)

摄影是通感的艺术表达,你会如何用香味,来形容你眼中优秀的时装摄影作品?

的确,好的摄影作品能调动你的所有观感。有时我看到一张喜欢的摄影作品,就感觉像是闻到了雪融化后的气味:湿湿的,有泥土的。

你觉得中国时装摄影师和国外摄影师相比,最大的特点风格是什么?

从同样是优秀的摄影师层面来说,大概我们的同胞都有,安全感不够、成功欲望太强、创作的意念不够坚实,这些特点。但这也是全社会的现状缩影。不过我也觉得艺术界,文化界的人才们,其实是应该要有精神上的东西,去努力跳出大环境的影响,完成小的自我的探索的。这部分很遗憾,因为精神上的欠缺,也导致作品的欠缺。

你对想要从事时装摄影师的年轻人们,有什么建议么?

不论是否有天份,这份职业和任何职业一样,只有尊重和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不要想着走捷径。

最后,这本书有回答了在前言里提的问题嘛:中国时装摄影师应该如何专业化的做商业才是恰当的?

我个人从我的公司的角度来看,觉得希望有长久职业生命力的摄影师,现在的阶段最好跟一个经营机构在一起,将商业和创作做健康的组合和区分,放弃一些东西,也得到一些东西。这是行业转型和市场成熟期对从业者的考验。当然如果只是拿摄影做一个阶段性的工作,那就没什么一定要去做才恰当的说法了,怎么让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了吧。

(《中国时装摄影师在二零一五》内页)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