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la Vasakova 是“Girls in Film”(电影中的女性)的创始人,这个新生平台旨在为电影产业中的女性开设教育工作坊、举办放映会、合作开发新内容,推动女性相互支持。第一次门票售罄的活动促使她更有动力让这份事业走上轨道,从那时开始,Nikola 在 ICA 组织过电影放映,组织了更多其他活动,并上线了现在运营的完全由女性创作的视频内容网站。尽管她没有接受过电影方面的正式教育,Nikola 却是自学成才的典例,告诉我们,历练、短课程和 YouTube 上的一些奇怪教程就足以支撑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爱好。
“我成立‘电影中的女性’,希望为电影行业中的女性提供平台和支持,因为她们经常受到忽视。我希望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导演的位置上能有更多女性的身影,一些种族的角色能由本族的演员出演,变性角色能找变性演员扮演——逻辑很简单,但效果很明显,”她说,“若不解决性别平等里的巨大鸿沟,我们就永远坐井观天:市场上放映的电影中,只有11.5%由女性执导。接下来我想介绍几个我最喜欢的女性导演,看她们如何在电影里拿感官做实验。”
Sofia Coppola – 《Marie Antoinette》(绝代艳后,2006)
法国高端烘焙老店 Ladurée 为这部电影供应所有甜点,其中一些甜点的造型就跟这位法国贵族女性的发型十分相似。宴会场景上,芦笋摆得精致整齐,蛋糕色彩缤纷,果冻、糖渍橙皮、点缀莓果的奶油、开心果,所有餐点都摆放在镀金的手绘瓷器上,用来反映法国贵族的奢华排场与挥霍无度,为后来的暴力终结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相比大英烤焗大赛,看完这部片子的你显然会更有胃口。
Patricia Cardoso - 《Real Women Have Curves》(挫折的女人, 2002)
《挫折的女人》讲的是一名青涩美国少女的故事,她用自己的身体来反抗媒体与社会强加的默认标准。虽然不时地会有种肥皂剧之感,这部电影仍是倡导积极身体形象的一剂强心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是在闷热的一天,在炙热难熬的的血汗工厂里,由《丑女贝蒂》主演 America Ferrera 扮演的女主角 Ana 不情不愿地跟妈妈及其他墨西哥女工一同工作,当天的热度让她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结果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女工也开始大胆坦诚自己的赘肉和肥胖纹,并最终高呼,“看啊女生们,我们多美啊!”多美的一幕啊。
Amy Heckling – 《Clueless》(独领风骚, 1995)
我可以对这部片子写下长篇大论,甚至还出了一部专门讲它的纪录片,我强烈推荐你们去看。它成了数代人的文化试金石,许多人会背下里面的金句、模仿里面的装扮风格,今天的 T 台和流行文化依然带有它的印记。电影里,加州一所贵族学校的优越氛围通过女生体现出来,她们非富即贵、张扬洒脱又勾心斗角。我们都会记得里面的著名台词“啊,是这样的呢!”但我更喜欢关于“Designer Imposter Perfume”(山寨设计师香水)的另一句,因为这句话主角 Amber马上光芒暗淡下来,比不上身边的其他富家少女。
Jane Arden – 《The Other Side Of The Underneath》(另一边的背后, 1970)
这是英国电影业最不妥协、最强硬激进的反映女性心理疾病的片子。《另一边的背后》深入挖掘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年轻女性,呈现的除了疯狂,还有现代社会的压抑规范造成的性罪恶感。在电影理论里,我们会把刺耳尖锐的声音跟紧张焦虑联系起来。因此,电影里使用的尖叫和混乱的钢琴声仿佛要让耳朵爆炸,加上其他的音响效果,影片带着观众深入到了心灵的深处。
Lynne Ramsay -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凯文怎么了, 2011)
《凯文怎么了》里面几乎没有血腥场面,但频频出现红色元素,仿佛让观众感到暴力、血腥场面即将出现,无论是 Tilda Swinton 的出现的第一幕——她浸在西班牙斗牛节的一片红色番茄汁里,同时预示着儿子 Kevin 从血泊里出生——还是 Kevin 少年时出现暴力色彩的服饰。导演 Lynne Ramsay 还精心运用了声响——在角色对立时加入强烈对比的歌曲;在数个场景中用到 Washington Phillips 的歌,营造从爱到恐吓的强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