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 Langford:谁是那个女孩

Katherine Langford 绝对是值得你期待的新星。这位20岁的澳洲演员绝不走寻常路,她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是 Netflix 大热剧集《13 Reasons Why》中的主角 Hannah Baker。

Katherine Langford 2016年被 Western Australian 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 (WAAPA) 录取,但在入学之前,她搬去洛杉矶,趁着“pilot season” 四处试镜。洛杉矶之旅并没有带给她太多机会,但回到澳大利亚之后,Langford 给《13 Reasons Why》剧组寄了试镜录像带。当接到叫她收拾行李的那个电话时她欣喜若狂,因为她得到了确定的角色。

这部剧围绕沉重的话题展开 —— 包括青少年自杀 —— 这对这位来自珀斯市的新鲜面孔来说,可谓是个大胆的尝试。Katherine 并不是网络红人(剧播出前她的 twitter 只有一千粉丝)。她充满希望而且真的被选中,你或许能体会到她站在人生转折点上的感受。根据 Jay Asher 的小说《13 Reasons Why》改编,Selena Gomez 作为监制的处女座,这部剧集毫无疑问会让 Katherine 站上风口浪尖。现在她正在拍她的第一个主演电影,支持 LGBTQ 的《Simon Vs the Homo Sapiens Agenda》—— 从现在起,你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面的 Katherine Langford。

这是你首次涉足演戏,作为之前并未被发觉的新星,所以真正的 Katherine Langford 是谁呢?
我是个挺左派的小孩。是国家游泳选手,可我想当歌手,后来演戏也成为了我的目标。我是金牛座[笑]。我上的是所谓的精英学校,就是那种给优秀小孩上的学校,也是在那里,我的创造力得到了开发。我停下游泳,在闲暇时间用礼堂的钢琴写歌,我也和大家一起尝试戏剧。高中毕业之后,我想“是时候有个突破了”。目前看来还是挺顺利的。

你觉得这一切一帆风顺吗?看起来你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个大突破!
当我回顾起来的时候,看似是很容易,但路上的确有一些阻碍。我起步的(演戏)很晚,我想我第一次表演课是2015年3月,当时我快19岁了。一切都只能凭自己摸索,你陷入 pilot season,或者是投入你的第一部电视剧,尽管这剧超棒,但也是我能得到的最困难和最棒的第一份工作。我是刻苦,上进,固执的年轻人,所以当人们跟我说“你已经19岁了,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演员,你开始的太晚了”。我的反映则是“等着瞧吧”

你怎么看你在剧中的角色 Hannah?
她是机智幽默的,勇敢的,不循规蹈矩的。她感到要顺从的压力,有时候她确实做一些尝试来帮助她融入,但她是一个忠于做自己的人,并不想让别人改变她。她很正直,相信也希望人们都是好人 - 这是我非常认同的 - 但这也是她最大的错误。


“我没有上过表演学校,所以常有人跟我说我的表演是自然本能。”

你觉得工作让你成长了吗?
事实上我觉得我更年轻了,但我在做成年人的事情,这很棒。我担心扮演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自己会过于成熟了,但是表演和戏剧真的能够激发你内在的童真。你得接受一切不如意的,你不能嫌弃,“这太傻了”,而是,不就是趴在地上扮演猴子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是否把自己高中的经历作为表演的灵感?
我去过三个不同的学校。两个私立的,我不太喜欢,我没办法做那些幼稚的温室花朵的行为。那时我14岁,觉得那很糟糕。我不喜欢被保护的感觉,也不喜欢不真诚。直到第三个学校,我在一群和我差不多的孩子中间,我们不能很好地融入普通学校系统,在这儿倒是挺好的。我觉得我有选择我需要的事的自由,也有责任去做我需要做的事。

我不觉得我需要任何特别的回忆,来帮助我进入角色,只是创造好的设定,深入身处的环境,令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但说真的,因为这是我第一个剧,所以我也没有可比较的。但我的确很怀念高中时代,我记得那时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作为一个经历过巨大压力和抑郁的孩子,第一次恋爱,所有的喜悦和压力,以及当你走进学校,那种孤身面对世界的感觉…… 那种孤独感是致命的。

尽管小说和剧集都是以青年人话题为宣传,但是因为怀旧和一些的主题,这必定会让年长的人引起共鸣的故事。
我会说这是给成年人看的故事,这是一个大胆的方式,我们不仅要面对高中发生的事,以 Hannah 老师的视角看待发生在 Hannah 父母身上发生的事…… 这是尊重观众智商的剧,让人们正视16岁青少年的性行为,以及毒品问题,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家长和老师的经历。

你觉得表演时最重要的感觉是?表演是否加强了你的感官?
我没有上过表演学校,所以常有人跟我说我的表演是自然本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进入状态。当你进入状态时你会关注事物看起来和听起来的样子,或是你的台词。你会去思考我想要什么,从自身去听去看。而不仅仅是念台词,而是去关注你如何去念台词。我希望能够了解人们所感受到的,然后用我的方式,让别人也感受到。

“我希望能够了解人们所感受到的,然后用我的方式,让其他人也感受到。”

如果电视和影院能够有气味,你觉得怎么样?
那会很奇怪的。因为一旦你开始了所有感官的融合,就不再是从一定安全距离观看了,而是你身处其中。如果你能够看和听,流泪和感受,同时还能闻到气味,这就太过真实和危险了。如果我闻到泰坦尼克的味道,我可能会死。

Selena Gomez 是《13 Reasons Why》的执行制片人,她有跟你讨论她对这部剧的理解,或者给你一些建议吗,还是告诉你照常发挥就可以了?
她那会正在世界巡演,不过尽管她本人不在场,她和她妈妈 Mandy 每天都会跟进进度,给我们发邮件支持我们。当 Selena 能够来片场的时候,她会呆一整天,晚上带我们所有人出去玩,给我们一些对剧集和对待粉丝的建议。

通过她,我才真正开始运用社交网络。我的账号是私人状态已经很久很久了,而 Selena 在晚餐的时候靠过来跟我说“快公开你的账号吧。” 几天后我照做了。人们不断出现,说这部剧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我希望我能与他们同在,我希望自己能切身支持观看这部剧和有着相似经历的人。

我不觉得这是个必要的责任,但是我仍然选择去承担。我希望利用社交媒体,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多人。因为 LGBTQI 而引发的校园霸凌,和精神疾病等这类问题都是我十分关注的,我希望确保我们提供了正面的信息,人们不再觉得孤单。当他们看《13 Reasons Why》时,能够从 Hannah 身上找到认同感,从而认识我,来找作为 Katherine 的我,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会在。

那么你会说你是一个会感同身受的人吗?
[笑]是的!拥有这种共鸣也帮助我表演和创作音乐。如果有人和我分享他的感受,对我坦诚,我会认真倾听,我也会感同身受。我妈妈说这是一种超能力。有一个女生在看了前两集之后找到我,她眼含泪水的看着我,我拉着她的手,然后我也开始流泪。我希望能够了解人们所感受到的,然后用我的方式,让其他人也感受到。但这同时也是件危险的事情,因为你不能承受所有痛苦,那是不可能的。

13 Reasons Why》正在 Netflix 上热映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