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y Carvell 不仅是新兴的后波普艺术家,还是一位”反时髦运动”的先锋。无论从哪种层面上讲,她都算得上是你见过的最“花里胡哨”的人;从她异常活泼的性格(特别是她那标志性的”休闲装”打扮),到一头漂染的紫色秀发,和招牌式的哥特式亮片眼妆,都可见一斑。Nicky 大胆、自我、戏谑而夸张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多种元素的交织,她将夺目的视觉效果呈现于巨大的金属板材、大幅贴纸、雕塑、垫子、服饰,甚至是家居用品中。受到乌托邦式完美主义观念和上世纪80到90年代平面广告中极度享乐主义的影响,她将自己从小长大的英伦小镇 Hemel Hempstead 视作“珍宝”。Nicky 将当地废弃的建筑和落魄的场景,看作是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这也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作为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的研究生,她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世界各地进行展示;目前正在洛杉矶的帕洛斯弗迪斯艺术中心(The Palos Verdes Art Centre)参加一个名为“Wearable Expressions(可穿戴的表达)“的展览,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她个人的“Nikwear”服装系列。
你好, Nicky!你的作品不仅让人大饱眼福,还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谈谈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吗?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伤感,但我真正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失败的现代主义”。我从小在 Hemel Hempstead 长大 —— 这里是一座成立不久的小镇,隶属郊区。当初很多亲戚从伦敦东区搬到 Hatfield, St Albans 或是 Hemel Hempstead 等地为工人家庭兴建的乌托邦建筑内,眼看着条件还“不错”,所以我们一家也从东伦敦迁到了这片”应许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里只剩下冰冷的钢筋水泥,那些曾经预示着希望与未来的规划建筑,只剩一片荒芜。他们也试过用花哨的外观来进行改造,但并不奏效。我对这里的一切真的再熟悉不过了。也许钢筋混凝土所营造的紧张感有点“美国”的味道,但还差那么一点……
所以说童年记忆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没错。小时候我经常去一个叫 Leisure World(休闲世界) 的地方,那里有三家夜总会,还有游泳池、滑冰场和保龄球场。它坐落于山顶上一座黄蓝相间的塔中,曾经是一座炮塔!虽然外表有些褪色,但它曾是我们儿时的梦想城堡。我以前经常在那边玩,却从来没进去过,说起来理由也有些荒唐:因为当时我穿着一身休闲装,他们认为作为女孩,我裸露的程度不够,所以没资格进去玩!所以我对”Leisure World”的印象也只有穿着一身休闲装站在外面痴痴巴望而已。因为没进去过,所以让我对里面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也给我的艺术创作带来许多启发。
你的作品中有一种关乎灵魂深刻含义 —— 吸引着观众 —— 高层次的内涵,这是刻意为之的吗?
人们对我的作品十分关注,所以我也希望作品本身能够带给他们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不能说这并不是刻意的,但像是作品的形式、颜色等等确实可以引发某种共鸣。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我简直冷静克制得多,我每天不停地创作,也许这是一种让人沉下心来的方式吧。整个创作过程就像是把自己脑海中的想法一股脑地倾泻出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艺术疗法”,却把我想要传达的魔幻巫术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对我这种从小疯狂的孩子来说,一路走到现在并不容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的这种艺术创作有一定的治疗价值,而且比传统的治疗方式更积极。创作好像使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曼陀罗,能不断以此获取能量。
跟我们讲讲你在教堂办的那次展览吧?
当时正值一个名叫 Spirit of Soho(Soho 精神) 的节日期间,作家 Francis Bacon 的一些思想映入我的脑海 —— 关于 Soho 的历史和传说 —— 同性恋酒吧,脱衣舞酒吧,各种建筑等等。我便将其利用到作品中。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作品在教堂展出后好评如潮。当我打开这些作品时,周围的人,甚至连牧师,都对此叹为观止!没想到我这些看似与教堂中胡格诺派石雕作品格格不入的创作能够获得如此认可,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简直难以置信!
我想变得叛逆 —— 不为任何人,只是遵从自己的感觉。
你的“信仰”是什么?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很喜欢参观印度教的寺庙。我被 Hari Krishnas(克利须那神)深深吸引。信徒们把这个神称作 “Jagannath”。Jagannath 的一双巨大的眼睛很有感染力。当你走近他进行祭拜时,我会感受到被庇护,充满力量。好像真的感受到神带给我的能量!但当一群人在神像前围成一圈跳舞的景象,完全令我眼花缭乱。
如你所见,怎样解释服饰与艺术的关系呢?
我开始谋划这种跨界的原因在于,我发现将艺术品放置在白色的展示空间中,有时所传达的的信息太过多元而复杂;我想在传达鲜明立场的同时将自己融入其中。我想变得叛逆些 —— 不为别人,只是遵从自己的感觉。画廊中的展示看起来有些保守了,我就在想,还不如把艺术品穿在身上!我喜欢穿着自己设计的T恤,然后走在大街上,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时他们会上来跟我聊上几句。事实上人们真的会走上前来和你聊聊身上穿的是什么东西。我的作品看起来抽象,但却能打动人,或许是因为让它们从画廊中“走”出来,这能更好地吸引大家与我进行作品上的沟通交流,我喜欢这种感觉。
你参与过名为“通感”的展览,你曾有过这种感觉吗?
那场展览的策展人看过我的作品后,决定把其中的一部分用“同感来命名,说明她和我之间产生了共鸣。因为我认为视觉记忆是我的长项,我能通过视觉从而联系到不同的感觉器官,不仅仅只是通过眼前的颜色。我创作视觉图像的过程也是如此,观看电视节目或是聆听音乐,像是 Nirvana 或者 E17,这些都能给我启发,能让我在脑海中形成图像的形式的创作灵感。
你之前创作的一款印花靠垫上带有一股棉花糖的香味,当我看到照片时,仿佛也能够闻到那种味道,特别像是80年代泡泡糖味橡皮的味道,你还会继续创作有关香味的作品吗?
说起来其实有些讽刺,其实我在三年前就完全丧失了嗅觉!现在我什么也闻不到!之前也看过医生,但医生说可能一辈子也治不好。不知道是不是跟上次我的头在工作室被重重地撞了一下有关,或者是做作品时接触的化学用品对身体有害?其中原因已经不得而知。医生本想给我做个手术,看看鼻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习惯了。而且如今我也只能尝出某些特定的味道,比如咖喱或者中国菜之类咸的东西。这可能会让我更依赖在视觉,不只是视觉,我的听觉也变的很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