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安,现生活于北京的艺术家梁远苇被誉为“新一代艺术家中最重要的绘画实践者之一”,作品曾在国内外多个美术馆展览。自童年而来的对一条纱裙的记忆,使她专注于花卉题材的创作,而这个主题自她第一次个展起,贯穿了近十年。本次在K11携两幅画作参展《Fantasy Creator》(中国当代艺术展),我们请她介绍了本次带来的作品,并询问了看似简单的花卉主题之下隐含的深意。
能介绍一下这次你在《Fantasy Creator》(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展出的作品吗?
这是两幅创作于2017年的布上油画作品。我从2013年开始实验从同一个图案不断推进直至不能做更多深入,便结束一个系列的方式。这两幅作品大概是2017系列中的第九幅和第十幅。
起初你学的是设计,是哪一个时刻开始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
从有记忆开始我就喜欢绘画,在考大学时出于对父母的妥协而报考了设计专业,因为我的家庭都在科学研究领域,没有艺术背景,父母担心我的生存问题,觉得学习设计能够保证我的生计。但阴差阳错我作为中央美院第一届设计系学生,得到了当时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老师带来的先进当代艺术熏陶,令我从17岁开始就确定无疑我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
你曾经提过,花卉主题容易与女性或者女性特质联系在一起,你是否刻意在凸显这种女性特质?
我的绘画系统开始成型时有几何图案和花卉两种题材,但第一次个展之后我选择花卉题材做深入发展,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反抗这种题材所带来的限制,花很难画,很容易庸俗浅薄。而我觉得我可以赋予它深度,并且拓宽它狭隘的定义。第二原因是花卉比几何图案在表现语言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向中国古典绘画的山水中借鉴很多经验。但这些都是当时比较简单浅显的认识了,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这些都早已不在意。一个艺术家的方法论体系和观念架构,从来不是以题材定义的。不然我们怎么定义齐白石?难道就是花鸟鱼虫画家吗?
“穿过玻璃”,三联绘画,首展于香港艺术博览会,2011。
你希望观众从你的作品中解读出什么?
我不在乎大众的解读。我从事的不是大众艺术,而是严肃艺术,精英艺术。鉴赏严肃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学问,理解艺术是有门槛的。帮助观众理解不是创作者的义务。
你觉得大众对你作品最大的误读是什么?
人们有误读的权力。我不在乎也没精力去管。我的作品是与理解我的人作交流,作品里包含很多的密码,而能解读它的人始终存在,从不缺乏。
你觉得最为女性艺术家,觉得女性身份或者女性特质对你的作品有什么影响么?
当然有。就像左手画线会和右手画线方向不一样,是一些特质,但也都和艺术本质无关。
你觉得作为女性艺术家,你面对的最大挑战或困难是什么?
和每个人活着会遇到的基本问题一样。
个展“金色笔记”,北京公社画廊,2010
很喜欢你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色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细微之物的敏感是我天生的能力,我也喜欢玩味色彩。
你的创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创作灵感来自对世界的敏感和对记忆的依恋。
你的创作受什么艺术家或者艺术风格影响最大?
非常之多。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最近主要是古罗马艺术、文艺复兴早期绘画以及中国唐代的壁画以及彩绘。
你和 KAF(K11 Art Foundation)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且今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完成了个展,可以聊一下吗?
K11一直非常支持我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实验。我觉得艺术家、知识分子的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及时地反映,另一种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保持距离,作人类文明脉络的传承和推进。我将自己的工作定义为后者,但无论哪一种,都是要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去做的,参与整个文化的生态的互动。
分享一下你接下来的创作计划?
今年下半年会在敦煌做考察和学习,并继续画自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