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Lizzie Borden 天生就是个坏蛋,不过直到经历过典型的尴尬青春期和拥有几部著名电影作品生涯之后她才真正接受自己。这位马塞诸塞州出生的艺术家因为她那羽毛纷飞的电影而知名,这些关于女权和性工作的电影超前了几十年。也因此七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与美国电影工业作斗争。她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一位十分智慧的女性,她清楚的知道她想要传达什么、如何用她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

反抗的力量从她决定把名字从 Linda (“学校里有太多 Linda 了!”) 改成 Lizzie 时开始显露,立刻将她和麻塞诸塞州的另一个顽童联系起来:Lizzie Borden,19世纪臭名昭著的斧头杀人狂。她的电影初登场的时候,她告诉一个美国电影记者这是那时候“能做的最佳反抗了”。

这是身在洛杉矶的她接通电话后我提起的第一件事。“和早期的逆反相比,这里面更多的是避免羞辱和故意惹爸妈生气的因素,” 她说到,试图澄清一个长久以来对她的误解。事实上,她成为新 Lizzie Borden 是一种聪明而典型的青少年反应,以此来应对高中校园的嘲笑。她的姓氏让她成为了目标,所以她要么成为斧头杀人狂,要么永远成为奶牛 Elsie,  Borden 乳业的吉祥物(Borden’s Dairy)。

不过对 Lizzie 来说,学校只是短暂的记忆,她说成长的过程她并不记得很清楚。而她对电影制作的清晰回忆则取而代之。和她聊起电影《Born in Flames》,就像打开了她珍藏已久的日记本。最近这部电影在爱丁堡电影节上展映。她对这电影的了解,以及电影预言未来的方式有着百科全书式的怪诞。

《Born in Flames》以纪录片的形式追踪了反乌托邦的、压抑的纽约市的两个女权团体。两个团体都通过地下电台传播观点;一个是 Radio Regazza,由张扬的女同性恋 Isabel 带领,竞争对手是较为温和的、由非洲裔美国女性 Honey 主导的 Phoenix Radio。两个团体有不同的见解,不过都以直接行动来对抗危险的、反对女性的当权者。多年以来,电影一直被贴上政治科幻片的标签,不过那时候这主题太过真实,以至于无法作为科幻来对待。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我们花了3万美元拍摄它,”当我问到数十年来世人的反应是否有变化时, Lizzie 提醒我说。“乍一看这像是个拼凑起来的电影,并且被相似的女性所接受。主要是女权观众。” 但是这并不影响影片传达的公正态度。这样赤裸裸的揭露种族、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歧视令观众感到震惊。“我们受到攻击,因为(电影)是有政府拨款的,而那时候得到(支持)的电影应当是受欢迎的充满美丽景象的电影 - 而不是一群混乱的女同性恋跑来跑去!在某种成都上,寻求主流观众确实有点太过草率。”

“《Born In Flames》和当下的联系令我惊讶。”

《Born In Flames》和当下的联系令我惊讶,如今政治和女性的交叉关联在主流文化中已然根深蒂固,Borden 对直接行动的坚持是十分大胆的举动,也是激起大众对女权看法改变的最佳方式。那会的纽约电影圈,行动主义可是没人愿意涉及的部分。

“和当时的其他电影相比,这影片的政治观点确实有点极端,” 她承认到,她自己和Vivienne Dick 以及多栖导演 Betty Gordon 是当时唯一在电影中展现伤风败俗观念的女性。那会儿,Jim Jarmusch 和他的男性伙伴们也会在他们那些更加低俗的电影中拍纽约闹市区的下流景象。他们确立了曼哈顿电影时代,不过 Borden 并没有考虑太多他们的作品。“我只是不太关注不包含政治的电影,”她说道。“《Born in Flames》是对他们的反抗。”

Lizzie 采取了极为冒险的拍摄方法,她并没有脚本,而是和演员们一起讨论,很多人只是单纯的从她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中来提取对白。“这必须得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声音的,因为(那时候)唯一的本土女权声音来自 Ms. Magazine 和 Gloria Steinem,可我还是觉得她们太中产了。这必须得是颠覆性的。这必须得(身处其中)的女性来编辑剧本。”

她想要引起关注的愿望实现了。《Born in Flames》现在已被作为女权开创性的作品,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影迷都研究和借鉴之。“这和现在的状况能够联系起来很令我惊讶,”Lizzie 告诉我说。“我发现现在居然有更年轻的观众群体认真看待它。我真的很想拍一些有现实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个科幻片,而是推测预言,你懂吗?”

预测是个很好的词语。《Born in Flames》中的许多部分,预言了女性,特别是黑人女性在接下来三十年间受到的不公对待。当她去年看到第一次修复版本的时候,她这样感受到。“2016年的政治环境是如此相似,”Lizzie 说到,没有比一个女性在监狱中离奇死亡以及 Sandra Bland 悲剧身亡更令人有所联想了。

在1983年,视觉媒体是艺术家反抗的最佳方式;Lizzie Borden 把她被剥夺权利的演员们的声音一起发出。如今,这种责任存在于互联网中,在网路上任何人的微小观点都能被注意到。Lizzie 也许热爱过去,不过她也承认到。“社交媒体让《Born in Flames》这样的电影显得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太快了,”她说,提到当时拍摄电影的艰难。“(我们拍电影那会儿),我只是单纯的决定电影需要我走多远,我就走多远。最近我发现我那时候很受折磨,常常怀疑是否能顺利完成电影。”

幸好电影完成了,也得感谢拍摄的城市。我问 Lizzie 她最喜欢的在纽约拍摄的记忆是什么,不过话题偏向了市中心艺术景象的混乱张狂。“就像是 Wild West 一样。想拍哪儿拍哪儿,因为没人在意,”她追忆到,一口气说到为什么电影在纽约拍摄是注定的。“一切都是如此混乱。到处都是炸裂的楼房和涂鸦。”

这也许是退后的,不过却是艺术家的天堂。低廉的房租和高楼大厦,大家互相扶持。“我住的位于百老汇的 loft 是大家工作的地方,”  Lizzie 说到,“人们来来往往。 Blondie 那会也在那儿,Jack Smith 曾在那表演因为他的loft不太行!”她笑到,“回头看看,我不记得那时候我有睡过觉。”

不过三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而纽约的改造工程让她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蒙上污点。现在她住在洛杉矶,对她来说是一个稍微多点儿阳光,更休闲的家。她在这会更多的写作而不是坐在导演的椅子上。那她想回到曼哈顿吗?

“这他妈都是什么事儿啊?”她叫到。“太离谱了!”  Lizzie 报了一连串占据百老汇大街的奢侈浮华的百货公司,这是30年前她曾只花几便士就租住的地方。城市改造令她震惊。“我的纽约已经不在了。”她略带忧郁的说到。“每次我回去我总是被回忆击倒,通常我不会这么念旧。可我不只是思念那个时代和那时候的人们,我想念的是那种社群(的感觉)。”

说到底,社群,才是让 Lizzie Borden 得到那坏蛋地位的地方。如果不是她遇到的朋友们,如果不是那些有过的对话,《Born in Flames》就不会存在,更不会为之后那些无畏的女权主义电影铺平道路。她是个开创者,即使现在有些沙哑,但是当 Lizzie Borden 有话要说的时候呢?老天作证,这个世界仍然会倾听。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