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柏林,Masha Ma 旅行工作的感官世界

听 Masha 描述穿梭于上海、北京、 巴黎、 柏林的感官世界。

Masha Ma 刚刚在巴黎发布了她最新的2017 春夏系列——这个以 Wim Wenders 电影 《Wings of Desire》 为灵感的新系列比起 Masha Ma 过往的作品更加地感性和女性化,而当中亦不失电影里的黑暗和超现实的一面。Masha 认为,《Wings of Desire》所展示的柏林是极具隐喻性的。 事实上,这也不是 Masha 第一次以柏林这座城市作为作品的灵感,上个季度她就把柏林地下音乐文化重构于系列中。甚至,在上一季展示一结束,她就背上背包狂奔至柏林的夜店。那么对于穿梭于上海、北京、 巴黎、 柏林的 Masha 来说,她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官世界的。

MASHAMA 2017 春夏系列

借音乐逃离的快感

我不会忘记2016年3月,当 MASHAMA 2016秋冬系列在巴黎时装周发布一结束,我就匆忙背包踏上开往柏林列车的那一晚。秀场的 Techno背景音乐还伴随着巴黎的街景在倒退,我的心已经飞奔向地球上最棒的夜店之一 —— Berghain。那里的人群不分身份与族群,没有世俗眼光和先入为主的心情,你必须对一切现场状况持有开放态度。而且最妙的是他们只会让从骨子里酷出来的人进门——现场的 Doorman 有筛选客人的绝对权利,很有可能你排了三个小时的队,却会因为 Doorman 的不顺眼而打道回府。但现实是, 在柏林这座充满游客的城市里,当地人对于来来去去的人们还是十分包容的。排队不知多久后我就入场释放自己了,在夜店的灯光和音乐下抛开一切——我十分享受着柏林这座城市文化熔炉般的特性,尽情融入这个骨子里透着媚与不羁的空间是最好的体验。

黑白天使的伤感

柏林对于我的特殊缘分不置可否, Wim Wenders 的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Wings of desire》又将我拉回冷战末期的东西柏林城市上空。电影德文原名《Der Himmel über Berlin》,翻译成英文有“柏林的天空” 与“柏林的天堂”双重含义。天使们站在最高处用上帝视角注视城市,人群却只能默默倾听,将痛苦压抑在自己身体却无能为力。《Wings of desire》大部分是黑白的,这与天使的生存方式有关,同时也是相对于柏林人生活的不参与、完全观看、沉默。当天使被马戏团女演员的生命力和温度所吸引的时候,电影画面一下子变为彩色,无论之前的永恒生命多么超然,但是那始终是黑白的,旁观的。这也象征了某种欧洲哲学传统,形而上的,默思的,抽象的,旁观的,哲学家们好像把世界分析地很透彻了,对人类社会的苦难也是真正地同情,但却总是不知不觉将自己定位为黑白的天使,并不真正参与到分析对象中去。理论是灰色的,但生命还是鲜活。我将这种情感渗透在 MASHAMA 2017春夏系列中,并将其中一种取义“天使之眼”—— 这是一种反应内心与现实的银色镜面涂层皮革。它介于看见与看不见之间,为整个系列带来意味深刻的隐喻。这一系列献给所有曾降临人间的天使们,特别是 Oscar Wilde, Kurt Cobain 及 Alexander McQueen。

MASHAMA 2017 春夏系列

灵魂相投的成就感

如今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皆大欢喜的,而在繁华之后要回归自我本身,回到自己的本性。就像本季春夏系列 MASHAMA,从上季柏林地下夜店 Techno 音乐的潇洒,重新回到专注于女性线条以及感官的享乐,以及富有超现实主义的边缘黑色与怀旧情绪。设计的感觉和观念在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它的跨度太大,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始终呈现一种三维的感觉。我们始终缺乏一种四维空间的东西,就是灵魂。五感六觉可以引发人的情感, 一件富有辨识性和官能指向的设计作品,因气味相投而与观者相互吸引产生关系,它所带来的记忆性、信息性、唯一性将因感官标识而更具有意义。

不可控时差的存在感

因工作拓展的关系,这几年我时常在上海、北京、香港、日本、巴黎、纽约、伦敦、柏林等地长期飞行,也会不定期地飞往全球各地旅行或者寻找灵感,用时差丈量与世界的距离。我的工作时间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九晚五,我更希望与世界共舞。诸如此类的很多情况下我都无法分定白天黑夜,只有飞机落地前看点点街灯勾勒出城市轮廓才能辨别日夜分界,但这种分分秒秒高速运转的生活让我看到了更辽阔宽广的世界,虽然能好好睡一个自然醒的觉从此成了我的一个小心愿,但现在的我似乎生活在时差里才有存在感。

熟悉气味的安全感

经常改变工作时间地点的结果是,我需要一种熟悉的气味陪伴左右以致于在忙碌工作过后回到住处仍有安稳的感觉。细品白檀与沉香的气味,好似山间庙宇里传来的诵声,悠远而安宁,能将心境放回宁静,让匆忙繁复的生活恢复张弛有序。当视觉、听觉、嗅觉等五官安静的时候,一切在停顿之间会有另一种感悟,犹入吸纳之境。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