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之欲:恋爱初级生眼中的香气与爱情

作家 Ashley Reese 一直不能理解香味的魔力,直至爱情降临。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部小说中,我们见到了一种强大的爱情魔药——迷情剂(Amortentia)。拿着这种泛着珍珠光泽的魔药吸上一口,你所迷恋的气味很快便会遍布你全身,其强大的功效之一,就是能让你想起真爱的味道。迷情剂引出了很多精彩绝伦的次要情节(我真想知道让赫敏想起除草后的清新味道的人究竟是谁),但是青春期的我读到这些内容,便立刻嗤之以鼻。不管是在文学、音乐,还是在乏味平庸的同人文当中,总是能看到生动形象的文字去描写朋友、恋人、或是暗恋的人身上的味道。他们身上总是气味撩人,令人诗兴大发。可是,真的有人闻起来像旧书和丁香花的味道吗?青苹果洗发水究竟是什么味道?哪有人闻起来会有墨水的味道?说真的,我真的很想知道有谁闻起来会有充满书卷气息的墨水味,我闻到墨水味到底该联想起谁?我又真的知道我的暗恋对象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吗?大多时候,我连自己是什么味道都闻不出来!

这些东西给我感觉满纸荒唐,就好像小黄书里喜欢把湿吻比作蜂蜜的味道。在现实中,没人知道如何形容别人嘴里的味道,除非有烟或者大蒜之类的刺激性气味。人的身体尝起来像盐,而不是草莓;人们身上的气味通常是淡淡的沐浴露的味道、汗味或是除汗剂的味道,很多时候那种若有似无的气味根本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我不否认气味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某种特殊的气味能够把我们带回到儿时曾经去过的某个不知名的公园;香水味能让我想起教母家的房子;烟味能让我想起已故叔叔强有力的拥抱和他的鳄鱼皮鞋。气味的这种力量并不神秘,科学早已经对此做出解释:嗅球会把气味传送到脑部,而且嗅球和杏仁体及海马体直接相连,根据《Psychology Today》杂志(今日心理学)的报道,杏仁体和海马体的确“与人的情绪和记忆密切相连”。可是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对我来说一点都不浪漫,也没法令我产生共鸣。这些都是无病呻吟,人们只是想让自己的文字看上去更有诗意,所以才杜撰出一个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某种花香或者香料味道的世界。难道人们真的是通过气味来探索爱情?

虽然我无比反感这些矫情的文字,但实际上我对恋爱完全是零经验。从整个青春期到20岁初期,我连初吻都还保留着。在高中,我也会觉得有些男生很帅,但却从来没有机会贴近他们,感受青春少年未带太多除汗剂修饰的体味,或者是喷过量的入门级古龙香水味道。大学期间,男人对我来说依旧是个谜,但拜学术界的严苛环境所赐,我对他们基本没多少兴趣。后来我搬到了纽约市,慢慢意识到自己偶尔也会渴望另一个人的爱抚。最终我响应21世纪的爱情号召,开始展开行动。一想到要如何突入爱情的战场,气味的魔力便在我脑中盘旋不去。我的一个朋友建议我用费洛蒙香水勾引男人,她向我发誓这东西绝对有效。难道这玩意儿是黑魔法吗?现实版迷情剂?我的爱情魔药?然而我始终没有接受她的建议,而且在心中暗自鄙视这种做法,因为我觉得这么做太假了。

直到23岁那年,我终于迎来人生的初吻。那是是在纽约下东区一家肮脏的小酒吧,酒吧里震耳欲聋地放着两千年初的流行歌曲,而我的接吻对象则是一个陌生人。现在回头去看,我清晰的记得他闻起来的味道:皮革。他穿着一件又厚又黑皮夹克,衬出他宽厚肩膀的完美曲线,而他闻起来就是他一身上好皮革的味道。这是我唯一记得的几个细节之一,至于他的名字我完全没有印象了,大概只有去翻我的过往短信记录才能找得到。


别担心,我不会堆砌各种华丽辞藻来描述恋人的气味。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在一阵香气当中捕捉茴芹、檀香、没药的人,甚至还有人描写的味道的更神乎其神:夏季里的干草、潮湿的步行道、细少的芥末等。他们只需闻一下轻喷出来的香水,便能描述出里面的七种不同味道,这种信手拈来的表达能力要么是科学要么是巫术,要么是两者的可怕结合。但即便作为一名作家,我也没法自然生成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我不知道普通人是否都能给细小的香气或味道涂抹一层诗意,但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对一种气味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以便突出它的重要性。

我和我的现任男友(也是第一任男友)在一起快两年了,即便我们已经同居,我仍然没法描述他是什么味道。他问起来像除汗剂的味道,有时又有他买的香皂的味道,有时还有很少使用的高档须后水的味道。哪怕这里面真有豆蔻或者松树的香味,我也闻不出来,但是我也不在乎,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他身上若隐若现的香皂给我的感觉,舒适又安全。它能够触动我掌控本能的蜥蜴脑部分,让我知道当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怕。他让我有一种回家的归属感。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问我男朋友如果要用一种味道来形容我的话,我是什么味道。他片刻的犹豫,让我确定他和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没法用描述香烛气味的方法来准确地描述一个人。但随后他低下头,闻了闻我的头发,把我用在爆炸头上的护发品的气味吸入鼻腔。

然后带着一丝迷恋,他笑了。

“这就是你的味道。”

他脸上的表情告诉了我我想知道的一切,对我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