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张记录生活惊喜的女孩们

走进 Aki、Luyi、能尖日这三位女生的创作世界,听听她们对 fanzine 的理解。

社交网络时代,当纸质不再成为承载信息的主流载体,还是有人然偏爱真实的纸质触感,和淡淡的油墨香。fanzine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英国街头反叛的年轻人们,他们用充满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从选题到制作再到发行,都不受任何旁人的限制,由自己一手创作。一本本形式各异的手作 fanzine,充满着创作者自由自主的态度和实验精神。

这几年国内的实体杂志一本本的消失,就在人们已经不再报摊留步翻阅杂志的时候,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坚持着他们对纸张的热爱:亲自挑选纸张、印刷、最后装订成册,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并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Aki、Luyi、能尖日,是三位手作 fanzine 的女生。她们将自己的世界在一页页大大小小的纸张上呈现出来。透过她们的创作,我们可以一窥看似私人化的 fanzine 背后,其实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表达欲。 我们走进这三位女生的创作世界,还有她们解释自己对 fanzine 的理解。

1

AKI JIANG

来自上海的 AKI 说自己第一次了解到 zine 是在大学时期,“看到了香蕉鱼书店,觉得这种自由创作的艺术形式很有趣,没有太多的束缚,是轻松的一件事情。”。她的第一本 zine 叫《绿の山》,讲述了一个“植物与人的关系”的无限循环故事。她还和好友 Fenta 和 Cheng 一同创作了漫画接龙 zine《jajaja》系列,以简单的图形起始,却有意想不到的奇妙展开。对 AKI 来说,做 zine 的过程中最喜欢的、最困难的和最具挑战性的环节都是印刷,只有印刷在纸上的作品才有了完整的生命。但也会有一些不可控的误差。而从作品当中,她想要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记录生活中能够感知的随处可见的小惊喜。

《绿の山》

能描述下你的第一本 zine 吗?为什么选择用这种形式创作?
我创作的第一本 zine 叫《绿の山》,这本 zine 是在讲述一个“植物与人的关系”的无限循环故事。我把植物作为故事的主角,所以 zine 中的人类只出现了脚和手的细节,却干预了植物的发展,最终发生了不可控制的事情,植物总是安静的默默生长着,但是他们却有着巨大的能量。这个故事算是一种隐喻吧,自然规律,干预和介入终究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人类试图控制植物,反而却是植物在影响着人类。

这本 zine 在尝试用分镜头的感觉来叙述故事,用分格表达时间的变化。在色彩上抛弃了多余的颜色,只保留了跟植物主题有关的绿色,分格的线框用铅笔画出随意的线,也是在保留一种不规则不可控制的感觉,并通过 RISO 印刷保留了铅笔的粗糙的质感。

现在越来越多的纸质杂志消失,你觉得纸媒和网络阅读,对你而言,最大的不同感觉是?
最大的不同是安全感,纸质书给我安全感是电子书无法代替的,纸张的触觉、不同的印刷方式、油墨的气味都给我很安心的熟悉感。

《绿の山》

《jajaja2》

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时代?对你的生活和创作有影响吗?
我觉得社交网络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在现在的社会也无法分离,我不会抵触也不会沉迷,我会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也会通过网络认识更多 zine 爱好者,搜集灵感和获得资讯。 

你觉得外界对 zine 最大的误解是?
我觉得 zine 最大的误解就是“涂鸦作品集”,我觉得 zine 虽然是自由创作,也只是相对的自由,个人认为 zine 要有主题,给故事制定的规则和完整的体系结构,这个是作品的灵魂。 

你觉得作为女性,创作角度会有什么不同吗?
我觉得每个创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会有所不同,创作角度也有不同,在我看来我的作品没有要表达强烈的现实,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对各种生活状态的描述,我喜欢我创作的人物都有活力、有生命、有声音、有自己的故事。 

《jajaja》

《akizine》

你的《jajaja 2》里面提到一瓶喷上全世界就会爱上你的香水,你觉得那会是什么味道?
应该是桃子的味道吧。 

每次漫画接龙的规则是怎么想到的?
这是一拍即合的三人创作,大家都是 zine 爱好者,也都有个人出版 zine 的经验,因为当时时间的关系,我们是制定了简单的图形,以「圆-三角形-方」的形状起始的,图案故事三人接力画。每幅画都需要起始形状作为基础创作元素,配以相应的文字,下一个人要以上一个人的文字为线索进行接力。后来的接龙就延续这个模式,但是每一次的起始图形都有变化。最近我们想到了新的玩法:)到时候会有有意思的东西出现。

如果能获得一个超能力,希望获得什么超能力?
会飞算超能力吗?飞起来就有更加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吧。

2

Luyi Wang

Luyi Wang 第一次了解到 zine 是在学校。当时她对 zine 没有特别大的概念,觉得就是一本作品合集的小画册。但当她最后做好成品翻看的时候,觉得成就感爆棚。她的《梦的三部曲》系列讲述了有关身体的三个梦境,一觉醒来发现身体器官发生了移动。她平时的灵感来源通常来自生活中的点滴,比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而她想要传达的东西也总是不固定的。

《梦的三部曲》三

能描述下你的第一本 zine 吗?为什么选择用这种形式创作?
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 zine 是来自学校的 workshop,也就是《梦的三部曲》这个系列。老师介绍了很多 zine 的形式,最后选择的形式也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纸质杂志消失,你觉得纸媒和网络阅读,对你而言,最大的不同感觉是什么
我不喜欢网络阅读。我一般拿起电脑或者手机就不会想阅读了,因为有太多的干扰。纸媒虽然单一,但让人觉得安静。

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时代?对你的生活和创作有影响吗?
有很多便利,也有很多虚假的东西。有的时候也是灵感来源,但是大多数时候比较浪费时间。

如果自己成为自己笔下的人物/生物,会是什么样?
我画的人都很丑,但是我自己很喜欢。但要我变成那个样子,还是算了。 

做 zine 最有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
对我来说做得过程比较难。要先选纸, 颜色,克数,手感都需要考量。还有封面,装订方式的选择,最后的切边等等,对我来说都不简单。

《梦的三部曲》一

你觉得外界对“zine”最大的误解是?
粗制滥造,不值钱。

你觉得作为女性,创作角度会有什么不同吗?
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同,但肯定是有的。我的大部分创作角度首先来自个人,然后才涉及到女性的视觉。

你如何评价女性的创造力?
我觉得创造力不分男女,只要够专注和热爱。

你的《梦的三部曲》也关于性别,为什么想要表达这个主题?你如何看待性别?
虽然不是来源于我的梦境,但是有的时候我的确会想象,比如隔天起来我的嘴巴就挪到了脑门上,会不会突然拥有了男性生殖器这些…… 所以就创作了这个系列。这些想法也是因为生理构造不同吧。

3

能尖日

能尖日同样是大学的时候产生了做 zine 的想法。在一次去下乡写生的时候,她发现自己随身带的记录思路的本子很有趣,想直接利用这种形式做一些东西。而一做才发现,在一个本子(书)的结构上,运用折叠,遮挡,形状,翻页等手法做出来的东西太有趣了,“比一个看起来像白盒子的展厅好玩多了”。她的作品带着儿童般的笔触,质朴又天马行空。很多人觉得看不懂,但她只希望大家能看到自己想看懂的地方…… 

《故事芯》

灵感来源通常来自哪里?想要传达一些什么东西呢?
灵感随时随地都有,不太确定,有的很适合做出来,有的做出来之后远没有它作为“灵感”的时候有魅力。我觉得我做的小 zine 都是又小又薄,有的没几页纸。zine 不止是书或者类似书的东西,它首先是一件物品;而且结构复杂有叙事性还有无限拓展的隐藏空间;它不仅仅可以像书一样阅读,还可以观赏。以上三点足以让 zine 可以是任何东西,一次水滴穿石,一个盒子,一块布,一次打招呼。 

现在越来越多的纸质杂志消失,你觉得纸媒和网络阅读,对你而言,最大的不同感觉是?
我很少进行网络阅读,除非是一些只有在网上才有的资料。但是会翻墙去浏览一些网页。纸媒和网络阅读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我很喜欢买书,排版装帧讲究的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还会去买很旧书。 

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时代?对你的生活和创作有影响吗?
有影响啊,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很多资料,通过网络可以跟地球上任何一个人说话。有时候,灵感也来自于在网上阅读的一些经验,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自己从来没见过但是很欣赏的作品和艺术家。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很好的事情。我也会网购,很多奇怪的创作材料都是在网上买的。但是我的网站很久没有更新了,总是被其他的事情耽误了。

《森林故事》

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时代?对你的生活和创作有影响吗?
有影响啊,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很多资料,通过网络可以跟地球上任何一个人说话。有时候,灵感也来自于在网上阅读的一些经验,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自己从来没见过但是很欣赏的作品和艺术家。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很好的事情。我也会网购,很多奇怪的创作材料都是在网上买的。但是我的网站很久没有更新了,总是被其他的事情耽误了。 

如果自己成为自己笔下的人物/生物,会是什么样?
嗯…… 我应该不会成为它们,它们都是我的子民。 

zine 的过程中你最喜欢的环节是什么?
构思的过程,许多想表达的东西,用绘画、雕塑、影像的方式都表现的不那么到位,恰恰用 zine 就可以做得很好,zine 的结构富既开放又富有神秘色彩,有无限的可能。 

最有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
我有的时候想的太天马行空,所以实施起来会有点费时间,而且我希望有一些 zine 可以复制得多一些,印刷和制作有一些耗时。 

你觉得作为女性,创作角度会有什么不同吗?
我觉得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会不一样吧。工作方法上,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地方,不管男性还是女性。 

你如何评价女性的创造力?
女性的创造力一般都十分爆棚,相对于男性来讲,可能很多女性的创作思维都是喷射状的,可能男性更加注重逻辑思维上的东西。我特别爱的艺术家,像 Nikide Saint,Misaki Kawaii,Susan Weil 等等等,差不多就是这种状态。 


《秘之书》

创作时喜欢听什么背景音乐?
有的时候听古典,让人平静。有的时候听一些有声读物,最近有点喜欢日本怪兽音乐。

你的笔触很有儿童的感觉,试过给小朋友看你的作品吗?觉得小朋友能理解吗?
可能有一些小朋友看过,但是我没有特意拿给小朋友看。事实上我很少主动请别人看我的作品,我不太喜欢带有强迫性的让别人看我的作品,但是有时候会跟朋友讨论一些创作上的瓶颈。一般画的顺利的时候,都会很安静,不会去交流;遇到困难时会跟朋友聊一下或者看看书。

我不觉得完全理解一件作品是很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连我自己也不太理解。经常解释自己的作品,但每一次解释都是多余的或者不准确的,每次都是无限接近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但从没有完全重合,这种误差很重要。希望大家能看到自己想要看懂的地方,然后下次再看可能就会有新的领悟,然而这些别人可能都不懂。 

你的 zine 不是传统的方方正正的形状,是手工制作吗?能介绍一下这么做的理由吗?
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里用打印机打印的,基本都是骑马钉这种最简答的方式。zine 就是要自由啊,不然去出版社买书就行了。我觉得自由才是 zine 的真正价值,粗糙也很美丽。 

如果能获得一个超能力,希望是什么
时空穿越,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完全自由。但这也不是超能力吧,有一些人可能已经做到了。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