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 Ngai :福布斯榜上最年轻的插画女孩

用“绘画”的方式与你沟通

最早知道 Victo Ngai(倪传婧),是因为她被形容是“25岁就登上福布斯 ‘Forbes 30 Under 30’艺术榜的女生”。她是30位30岁以下的获奖青年艺术俊杰中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作为一名插画家,她的客户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连线》杂志、麦当劳、汉莎航空、adidas、美国运通……。今年,Apple 公司还邀请她设计一系列以鸡年为主题的“Made in CNY”农年新年插画。

简历上有很多亮点的倪传婧(Victo Ngai)生活轨迹很丰富:广东出生,香港长大,高中毕业后去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插画,现在居住在洛杉矶。现在是专业的插画家,但在高中之前 Victo 说自己从没有听过“插画”一词。但她从小开始就喜欢讲故事,喜欢通过绘画与人沟通。进入设计学院后,她对艺术充满热情,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毕业后要做什么一无所知。人生的转机是在她大一的时候:最初选择平面设计专业的她,无意间参加了插画专业的一个讲座,从那时起,她便坚定的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做的”。

Victo 的作品中运用生动且细致的线条,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色,还有细致的纹理。在 Victo 的作品中,你常常会看到一些熟悉的中式元素;如活灵活现的鲤鱼,楚楚动人的荷叶、莲花等等……  她用 Victo 式画法,以独特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些传统的东方文化元素,中西合璧的风格下其实是她个人生活风格痕迹的烙印。我们一起走近 Victo Ngai 如其画作般的缤纷斑斓的个人世界。

你通常去哪里寻找灵感?
当说起“灵感”时,许多人的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灯泡突然在某人的脑袋上亮了起来。但这个灵感背后隐藏着我们为此所倾注的长久努力。我喜欢把灵感比做衣橱,这样当特殊的场合到来时,你就可以快速地在应有尽有的衣橱中找到合适的搭配,而不用在最后关头四处去寻找。为了丰富灵感的衣橱,我认为有必要带着策展人般的眼光去探索世界:以热切且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知识和体验,但也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收录我们所需要的素材。毕竟,创作不可能无中生有,通过艺术家的镜头去消化这个世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艺术创作。

到目前为止,你职业生涯中的亮点是什么?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学生的邮件,她说她的父母读了我的故事后改变了想法,现在已经不再阻止她去追求艺术。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幸运,因为我并没有刻意努力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只是在做我自己,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但在这过程中无意之间帮到了别人。

在你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元素,是否可以认为亚洲传统文化在影响你个人的同时也激发了你的艺术创作?
我的导师 Chris Buzelli 曾对我说:“风格是一个被高估的概念。风格只不过是大家从个人经历中发展起来的绘画习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
我认为他说的很对,也很有道理。我在成长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这其中包括东方元素和西方元素,慢慢影响了我的喜好、我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今我在插画作品中所做的决定。老实说,直到很多媒体(大多数是国内媒体)纷纷指出,我才意识到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元素。对我来说,它们只是我喜欢的视觉效果。《纽约时报》的一位艺术总监曾将我的作品描述为“让人联想起‘黄金时代’的艺术风格,但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她对中国/亚洲元素毫无提及,但黄金时代/新艺术时代确实受到了亚洲艺术的深刻影响。我最近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里面谈到为什么流行歌曲听起来都一样,原因在于人类是习惯的产物,我们习惯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安慰。所以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自然而然地会被中国/亚洲视觉效果所吸引。也许也只是人们倾向于从我的作品中挑选出他们所熟悉的东西……

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审美观?你觉得你的艺术作品中最具吸引力或最让人享受的是什么?
我并没有过多思考关于审美这方面的东西,我只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我认为最佳的表达方式。因此我的作品会因项目不同而看起来非常不一样。实际上,有时我在创作系列作品时会感到很头痛,因为一方面要让整个系列作品保持一致性,一方面我又试图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去展现每一件作品。
另一方面,我不认为艺术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一件艺术作品和观赏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多样的,每种关系也可以不尽相同,但于此同时,每种关系都是存在且成立的。我非常享受这种不确定性,尽管我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制的,但我希望每副画作脱离原始语境后都能进行独立表达,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剖析解读。所以我不喜欢去解释我的作品,尽量不为作品提供“正确或官方的注释”,让观赏者用自己的方式自行解读就好。

在你的作品中,常出现细腻的线条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运用,那你个人会怎样定义你的绘画风格?
对我来说,线条是我的作品的骨架。颜色和纹理是让作品变的有血有肉。如果没有线条这个基础构架,上色和纹理也是不存在的。我以“线条式“的视觉看东西,这让视觉变的更非常直观。当跟朋友讲电话时,我也会一边聊天,一边顺手在家庭电话薄上涂鸦 。从一个角落开始画,然后覆盖整一页。从另一方面来说,相较于线条,“颜色”没有那么直观。我有对颜色的个人喜好,但我通常需要先看看调色板后,再挑选喜欢的颜色。所以在电脑上进行数码上色会更方便。

是什么在驱使着你去创作出让大众产生共鸣的好的艺术作品?
我觉得一直以来,创作艺术就是在取悦我自己:我喜欢靠自己的兴趣养活自己,那就是画画。先前有很多大师的著作让我狂喜,希望自己也能创作出让自己兴奋的优质作品。我并没有太关注大众,因为当你独自在自己的工作室工作时,很容易就把大众抛之脑后,直到我在网上慢慢有了一群粉丝后情况才有所变化。所以我认为大众恰好欣赏我的爱好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如果可以用一种香味来描述你的作品,你觉得会是什么?
可能是属于城市的味道,或新鲜或陈腐,各种味道参杂其中。

你觉得一个人的性别会决定一个人的作品吗?
如果问:作为 Victo Ngai 会决定 Victo Ngai 的作品吗?这当然会。但作为一个女人能否定义 Victo Ngai 本身?能也不能。我觉得一个人的身份或作品是不能通过单一的属性去定义的。就像我是一个女人、中国人、之前是纽约居民、现在是洛杉矶居民、火锅爱好者、动物狂热者等等,我的作品是由上述我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特质所决定的。

你如何定义成功?
每天都兴奋地醒来,每晚都满足地睡去。

你会自我怀疑吗?
当然会。我相信每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自我怀疑,这其中的关系有些复杂。如果缺乏自我怀疑,就缺少了去改变、去发展、去进步的动力。如果过度自我怀疑,有时又会压力过大,陷入抑郁或停滞的状态。适度合理地进行自我怀疑是一场自我对话。

对未来有什么希望?
每天都兴奋地醒来,每晚都满足地睡去。

如果你能改变世界,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就目前而言,希望 Donald Trump 和他的手下们被弹劾。

你最想改变自己的哪一个方面?
我不想因为休息一天就感到内疚。我想有些空闲的时间,不做任何事情。我还希望不要在旅行的时候带着我的电脑和工作。

你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5样东西是什么?
家人、朋友、我的狗、男朋友和护照(如果前4者中任何一个开始烦人的时候我就可以随时离开)。

分享一下你的下一步计划吧?
因为签了保密协议所以暂时不能透露现在的工作,但下个月我会去哥伦比亚做一场讲座以及为期三天的研讨会。我很兴奋因为这将是我第一次去南美洲。每次出差时我总喜欢多待几天,因为当地的联络人总是会带我去最酷的景点参观,还会品尝到最地道的当地美食。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