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方曾就读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她的毕业作品获得 L'Oreal Professional Young Designer Award,她也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留学生。在这之后受到伦敦时尚界女教头 Louise Wilson 的邀请,以全额奖学金支持完成了女装硕士专业。2012年,万一方在伦敦开始创立个人设计师工作室,并创立了独立设计师成衣品牌 WAN YI FANG,紧接着在伦敦时装周上举办了第一次沙龙秀。Lady Gaga 也曾穿着她的设计在亚洲和南美洲巡演,她说那时的作品学术的意味很浓,设计时头脑里都是概念与廓形。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一方经历过一段很辛苦的日子;晚睡晚起,三餐误点…… 为了追求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她把当时已经经营两年半的工作室从英国伦敦搬回中国 —— 2015年3月万一方设计工作室在海滨城市厦门成立。
WAN YI FANG 的每个系列没有名字,品牌也没有slogan。作为设计师,万一方一直坚持“一方式”的美学观念 —— 服装的社会意义,系列的灵感概念,是无法用几个字,一句话概括的。一方这样说道,“特别是,女性本就是个复杂的难以琢磨的社会群体,现代的社会女性更是身兼数职的狠角色。”
万一方跟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一方式”美学;以及从伦敦搬到厦门,生活方式和身份上的转变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就想做衣服,一件一件的做,一件一件的卖。”
做衣服对我来说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是个讲究的活。特别是为女性做衣服。有时候为了一个袖子的形状,我们要反反复复修正。对于不同布料的工艺,也要做各种尝试和研究。有一天下楼碰到保安,他问我:“…一件衣服四个洞,这么简单的东西,你们怎么还老加班啊?” 是啊,不就是衣服吗?搞这么麻烦干嘛?
那个保安可能不知道,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这世上比爱情更难把握的,就是给女人做衣服。版型的拿捏,比例的分配,细节的处理,颜色材质的选择…不仅要恰到好处,还要恰如其分。要能够适合尽可能多的身型,又得要突显个性。还好我自己也是女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心得体会也好歹能当作调研的一份样本。
“我们所有的系列没有名字,品牌也没有 slogan。”
服装的社会意义,系列的灵感概念,是无法用几个字、一句话概括的。特别是,女性本就是个复杂的难以琢磨的社会体,现代的社会女性更是身兼数职的狠角色。
“女人选衣服,就像选香水,是在选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每一个季度,我们都会设计上百个款式,尽可能多的在统一的审美语言里,通过不同的系列产品来满足女性表达的欲望。可以是干练的,可以是温雅的,可以是大方的,可以是含蓄的。
身边朋友经常会到工作室来串门,她们穿上我们的衣服的时候,从来不会问我,设计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我也很少主动提起。我想,一件衣服能够帮助一个女人,找到她最好的状态,令她精神抖擞,自信满满,这才是最好的设计。
“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从青年,变成妻子和母亲,令我重新思索生命和服装的意义。”
忽然之间,出现在我身边的人们由原来小圈子里的设计师,艺术工作者,变成了各行各业,各色各样的女人,她们的职业,年龄,样貌迥异,她们的着装习惯,穿衣风格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样本。
每一次开发新系列,在收集完灵感之后,我都会思考:我们想要传递什么信息,塑造一个怎样的形象…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女性要的真的很简单:显瘦显高显白。
这样实实在在对服装的需求,是对我强烈的个人意识与设计主张的冲击。
我不禁会想:“我是不是想太多了?”
我慢慢开始屏弃一些想法,化繁为简,选择最简单的语言,最直接的表达。
我喜欢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下班后我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习惯把电视打开,听人的声音和对话,虽然有时候不小心,也会被一些电视剧剧情吸引,分了心,但是那种“人的气息”像是我精神上依赖的东西,一旦消失,便没了精气神。以人为本,也渐渐变成了我设计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