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女性建筑师身份

从香氛到工地,从建筑到时尚,从挑战到满足。

在一面是沙漠,一面是绿洲,中间隔着条黄河的荒芜土地上,张迪和她的 WAA 团队,用了四年的时间设计建造了银川当代美术馆,并凭此获得2015年英国权威建筑杂志《Architectural Review》年度新锐建筑优秀奖,并且入围2016年世界建筑节年度文化建筑大奖。作为建筑事务所 WAA 的创始人,英国皇家注册的建筑师身份的张迪,也获得《Architectural Review》的“2016年度新锐女建筑师奖”的提名。面对这个精力和体力双重挑战的职业,张迪和我们分享了五点建筑师身份的内外的生活。

(银川当代美术馆)

情绪和香味。

对我而言,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元素是情绪(Emotion)。不是情绪化的做设计,而是感受情绪,表达情绪和实现情绪的过程,因为建筑的主体是人,我希望建筑能够提供给人的不是抽象的空间,而是能够激发人的情绪反应的“场”。 所以,我很关注情绪的捕捉和表达。平时我喜欢用香味来调节情绪,在选择香味时,我会比较逆向思维,心情轻松地时候我会用比较中性的味道,心情烦闷的时候我会用比较女性的味道。而身为建筑师,自然也会注重香水的设计,在选香水时经常会先选瓶子,香水瓶的设计很有特点,用建筑的比喻,可能比较像个超高层。

女性建筑师。

建筑是个周期性非常长的职业,无论是学习的周期,或是建筑项目实现的周期,所以一般新锐建筑师的评选都是限定在45岁这个门槛。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女性从业的时间和周期的延续性提出了一些生理上的挑战,但不是不能克服。 我其实是个性别意识比较模糊的人,并不是特别的会把自己归为“女”建筑师的范围, 所以我并不认为性别的不同会带来另外的视角,但是我同意性别的不同会带来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 像是相比较我的合伙人,我可能会比较不排斥以直觉作为出发点的设计方法。而且我会比较重视从精神和心理的层面来思考建筑对人(使用者)的影响。关注人和空间的关系,从情绪的产生以及释放的角度来着手设计的处理。如果要让我给即将踏入行业的女建筑什么建议,那会是:永远记得当初为什么做建筑师,还有就是多敷面膜因为很熬夜很多。

热爱“工地”。

很多人真的都认为建筑师可以借工作之便到处旅行,但其实我们常常在“未开发”的区域做项目, 跟工作相关的场所基本都是荒滩,尚未开发的城区或是工地,我自己其实是很享受的,因为建筑师一定是都爱工地的。 其中我最难忘的是负责“银川美术馆”设计的时候,那时候工地是一片鱼塘在黄河边的荒滩上。没有地形图,也没有地块位置,有的就是渔和鸭子。业主说要把鱼塘牵走做美术馆的时候,我真是半信半疑。后来我们帮她规划艺术的三个板块,也自行“选择”了最不好处理的遗留下来的三角地块作为美术馆的基地。 四年后,美术馆就建成了,也成了唯一的在有机水稻田上的美术馆。这个项目也让我经历了从2字头到3字头的年龄的转变,也是这个项目,让我2016年获得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的年度新锐女建筑师提名。

(751设计图书馆)

拒绝被风格化

我一直比较不愿意从风格的这个角度来定位我们的设计, 我们比较关注和坚持的是方法论,也就是思考和处理设计问题的方法,而不一定是最后的呈现效果的特定风格化。像我很喜欢 Zaha Hadid 早期2000年以前的作品,记得大一(也是2000年)的时候第一次在图书馆发现她的作品集,很震撼。但是我觉得她近十几年的作品被市场或是”风格化“绑架了,这其实也是很多成熟的建筑师遇到的无解的困扰。也许是因为这个,我比较抗拒被风格化。 

购物狂。

我是个购物狂,所以除了建筑师的身份外,我在2014年还跟朋友合作了一个独立女装设计师的集合平台(AnyShopStyle.com)。我们为200多个国内的独立女装设计师提供销售渠道,也有自己的现在店铺。当然我也会负责所有店铺的设计,我们位于北京太古里的店铺就获得了《FRAME》年度前15零售空间设计的第9名。我不是学服装设计的,但我很喜欢买衣服,基于我在伦敦的11年生活的耳濡目染以及对时尚的热爱,我决定开始做这个事。而且我相信设计是相通的, 大家都说建筑设计是设计这个行业塔尖的角色,其实并不是因为建筑更高于其他设计专业,而是建筑是囊括的信息最复杂和丰富的专业,所以处理问题会比较讲究系统性。 我觉得建筑设计的背景让我为时尚的工作注入了一点"系统性“, 让它更有据可依。 忘记是谁说过的,时尚是艺术,建筑和历史的综合。 其实有一点道理的。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