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分在意的“专属香味”

“成长过程中,香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物品。青少年时期,我盲目的跟随班上其他女孩,尽量喷一样的香水 —— 但是当我发现自己多面的个性之后  —— 这一切都改变了。”

成长过程中,香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物品。特别是我妈妈,对香氛特别敏感。青少年时期,为了显得“合群”,我盲目的跟随班上其他女孩,尽量喷一样的香水。

但是这样做毫无用处。当我母亲好不容易让步,同意给我买有香味的身体闪粉或是固态的香氛,我真的是毫不吝惜地往手腕上抹,不过我始终没有遇到一款我喜欢的,甚至闻起来就属于我的香水(我猜其他人也是这样)。药妆店里即使有再多的各种品牌的各式身体喷雾(桃子以及夏威夷姜味道)也不能弥补 Y2K-era 淡香水缺失的遗憾,所以在某天,我停止了会拥有自己专属香味的这个想法,也是因为我父母帮我买香水品味实在太糟糕了。

至于“专属”“特有”的这件事,其实真的太无聊了 ——  当我私下得到了一笔可以私自保管的收入,并且我妈妈似乎也不那么关注我喷什么香水,喷多少之后,我有了一个发现 —— 在我青春期后期,二十出头左右的年纪里,我开始跟所有人一样,盲从当红流行明星,以及为各种知名品牌的的香水买单 —— 这让我更难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 主要是因为每一种香味都会与特定的心情,着装以及目的地相关。(好吧,我知道我在说废话,如果我要去全场酒水10元的夜店玩,如果我不喷香水简直等于犯罪,这个道理是某人在她的真人秀里用简单的两字口头禅告诉我们的呢……)


每天新出来的香氛就不下6000种,其中也蕴含了无数种情绪……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觉得“专属香味”听起来就像是高中社交阶层的产物。谁想永远都闻起来一模一样?谁有时间坐下来,闲着没事儿干和朋友、家人喷一样的香水,或是疯狂迷恋某一种味道?高中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发现我们喜欢的人都喷着一样的古龙香水,然后,有天在百货公司里一不小心古龙洒了我们一身,这立马让一切都变得糟糕透顶!因为,a.这是古龙香水。 b.最终我们都十分不愉快地和那些“古龙水男孩”分了手。将近好几个礼拜,我们背包上残留的味道,都是对旧恋情的一点想念和后悔。  

不用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活着。但当涉及到香水时,我们就真不该被我们的一些期待所拖累。因为每天新出来的香氛就不下6000种,其中也蕴含了无数种情绪。有时候,我想要闻起来有当年随意一个男士品牌香水的味道,其他时候我又想让自己闻起来如同一座英式花园,因为我已经看了不少于24小时的电视剧《Victoria》。周末,我其实都会肆意喷着我的首选 Chanel(顺便说一句,是邂逅系列)来庆祝一些好消息。所以我宁愿投海自尽,也不愿意我自己每天都闻起来一模一样。

还要说的一件事情是,在我们使用香水的方式不同时,“专属香味”就有了更多的含义。曾几何时,香水何其昂贵,用的也少,一旦狠狠心买了一瓶,然后就想要用到死一样。现在,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小瓶装,只需要花跟买一杯好咖啡同等的钱。值得感激的是,因为各家品牌们已经开始季度性的研发新产品。香水已经不再是有钱成年人,有品位的精英或是要在特殊场合才能特有的东西了。现在,这些香水就像口红或是其他的好东西一样唾手可得。

在31岁这个年纪,只中意一个品牌,一种香味,一种选择,就像我余生只会涂一种唇彩一样。

大家应该明白:我们是存在于公元2017年,具有多面性的人,我们不能只把我们捆绑在某一种既定的状态下,单一的活着。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相较于流行趋势,我们开始追求个人时尚,拒绝追循某一种特定的审美,而且我们已经开始挑战对身型的审美。(事实:理想的沙滩身材就是能够去沙滩的身材,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感到庆幸。)由此联系到香味:某天我穿着宽松运动裤在家工作,此时我选择的香水,绝对不会和我想要正经干事情时是一样的。(虽然我想说,你当然可以在干正经事时也穿着慢跑运动裤。)有时候我想要让自己感觉曼妙多姿,其他时候我一点也不想让自己觉得我有多亮眼(婚礼正装真是糟透了)。不止这些,我想要通过喷一些牌子的香水来怀旧一下,不过我已经再也回不去高中时代了,因为我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品味,知道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成年女人了。

多年前,我还在做零售的工作,记得那时我告诉过一个一起工作过的女孩,我说我不可能接受只喷一种香水,因为我只能说,我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只集中一种东西上。她有些惊到,“但是这样一来,人家怎么知道你的“专属香味”是什么呢?”她喘了口气说道。当时的我很是疑惑。甚至直到现在,我还是很疑惑。在31岁这个年纪,只中意一个品牌,一种香味,一种选择,就像我余生只会涂一种唇彩一样。有些时候你是那个为了10块钱的酒水而生的人。又有些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完全可以取代《The Crown》里的 Claire Foy。

以上这些话 —— 都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些希冀和幻想罢了。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