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用打击乐器敲打出自己的音乐符号

“打击乐教会我包容和创新”

王贝贝,来自国内的打击乐演奏者,现常居英国学习表演。个头小小的她在各国巡演的表演舞台上,从容的演绎种类繁多的打击乐器:从常见的小军鼓、马林巴、木琴等,到用各种金属、陶瓷、石头等自创的乐器。她的音乐风格也很多变,既有传统古典乐也有充满实验性的当代音乐,她还热衷于一切与声音有关的创新和探索,用她手中的各类乐器创造出个性化的音乐语汇。

80后的王贝贝,说自己今天能站在不同国家的舞台上演出,最初是受父亲的影响。2、3岁的时候她便跟着在军乐队当指挥的父亲去排练,看演出。很小时候就被台上打架子鼓的帅气女兵震撼到,心中便种了一个“要在台上打架子鼓”的梦想。回去之后就开始模仿偶像的样子拿凳子天天敲,没想到父亲发现后就给她买了套架子鼓,还请了朋友来教她入门,“那时我爸还玩爵士乐,常常在家有排练,于是来排练的叔叔们就是我最初的老师,不管键盘吉他贝司鼓,跟谁都学一点。家庭对我的音乐学习之路影响巨大,没有家庭的耳濡目染我估计很难有条件从小就接触这么多音乐资源。”。

就这样,从小一路在音乐的环境中成长,打击乐的练习从没间断过。直到在2001年的一次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后,王贝贝被北京的两位评委发现并收为学生,从此坚定了自己走上专业打击乐之路的步伐。

和许多单纯打击乐的音乐人不同,王贝贝把手中的打击乐器看作是一个“创造音乐语言”的手段。她不再局限在现有的传统乐器上,她会把身边的东西都看作是创作“音乐语言”的器材,“我喜欢到建材城和五金店还有汽配城逛街,还喜欢把邻居仍在门口的废物垃圾捡回来变成乐器……”。音乐在她的手中是流动的、创新的、富有挑战的,就像敲打着架子鼓的声音,充满着力量和激情。王贝贝正在准备下一场在德国莱比锡的独奏音乐会,她将与世界著名指挥家kristjan Jarvi以及德国MDR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我们和她聊了聊打击乐,她自创的音乐语言,还有她儿时心中的梦有没有实现。

击乐和其它器最大的不同之是?
打击乐在中国的发展还刚刚起步,了解的人不多,了解得也不全面,她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她的广博。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跨越民族跨越文化不分地域和种类的音乐表现形式。无论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或是流行爵士嘻哈摇滚都有打击乐参与。学习了打击乐就仿佛了解了整个音乐人类学,你既要会敲京剧的板鼓大锣也要演奏西方古典音乐的定音鼓,颤音琴等等,还要演奏电子鼓和奇异的试验音乐;既要演奏新疆手鼓朝鲜长鼓也要演奏巴西桑巴非洲手鼓。除了要演奏常规乐器比如小军鼓,马林巴,木琴等等,还要勇于尝试非常规乐器:身体,金属,塑料,水,纸,陶瓷,石头甚是自己研发乐器。

你学了多久的打击乐?在这过程中,你得最困的地方是?你最享受的地方又是什么?
我学习打击乐已经25年了。最难的就是坚持,最享受的是突破瓶颈挑战自己。

在我眼中,你的打击乐有很多不同的乐器(或者说是表演形式),你平时是如何构思出这些表演方式的呢?
我喜欢多元化的艺术形式,Cosmopolitan 是我的创作理想,所以我喜欢和全世界各地的人玩音乐,学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音乐,我还喜欢和不搞音乐的人在一起聊天,我在伦敦有一帮朋友都是非音乐专业的博士,我们常在一起喝酒吃火锅,有学基因学的,有学历史的,有学计算机的,有学传媒的,还有学物理的,和他们聊天给我的启发远远大于我自己闭门造车。我认为想要有想法和进步就要补新鲜的血,信息越丰富,越有益于创作。

你的表演过程中,会想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吗?或者,你在音乐中如何体现中国元素?
我现在住在英国,离自己的文化越远就越想将它运用到创作用去。我在国内学习的是中国打击乐,所以在于西方音乐家合作的时候我的中国特色就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尝试过将中国打击乐与日本太鼓合作;用颤音琴改编中国古曲夕阳箫鼓与爵士歌手B-box 合作;去年底创作了中国响器二重奏“喜喜”,以室内乐的形式写作打击乐,还邀请英国的打击乐演奏家学习中国小镲小锣的演奏方式。去年开始还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每月开设中国打击乐讲座。我觉得最能体现中国风格的方式就是让全世界参与传承创新中国文化。

你在国内学生活了很久,之后又去了国外学音乐。得不同国家文化,你音创作和诠释起到什么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真的特别大。我在北京住了7年,学了京剧,学了中国传统音乐,还去了安徽老家采风,和农民抢救快要失传的民间文化。08年开始全世界跑,后来到了伦敦,到现在在英国已经6年了,最喜欢白天在东伦敦的小众剧场里演出或看戏,和一群五颜六色的面孔排练,作曲,录唱片。晚上去泰晤士河南岸莎士比亚剧院看麦克白或听伦敦爱乐的音乐会。这些经历都慢慢演变成我的音乐语汇,渗透在我的作品里。

你与多国外音人合作,你得他心中中国音有什么想或期待
我所合作过的艺术家对音乐都很诚实,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音乐,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 —— cosmopolitan 。

除了音乐方面,你觉得“打击乐”还带给你的生活什么样的改变?
我觉得是思维方式,越来越 open minded。就像是我家厨房的锅碗瓢本都不是只用来吃饭的(笑)。我喜欢到建材城和五金店还有汽配城逛街,我还喜欢把邻居仍在门口的废物垃圾捡回来变成乐器……

与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现场


你的音和国外的音如何碰撞出火花?
目前正在构思创作的下一张专辑就是我与9个不同国度音乐文化的碰撞,我像一根线索,把9种文化串联在一起。    

如果击乐教会了你一件事,你得是什么?
包容和创新。

后,你想学打击乐的朋友有什么建议吗
建议大家勤学苦练的同时,多学习了解打击乐以外的知识,无论今后是否从事专业,希望打击乐的学习过程都会教会大家以创新的精神和包容的态度看世界。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