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ya Folick:如岩石般坚韧,如水般温柔

与洛杉矶女音乐人 Miya Folick 对谈,带你领略高强度的巡演精彩瞬间。

Miya Folick 在乐队巡演的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做相同的事情。她乐队其他三个成员(和他们一起时,她最后总得和他们共住一个房间)都要睡到中午,但她早上七点就醒了。“所以我有好几个小时能够留给自己,我就会出一趟门,读一会书,四处转一转,然后自己吃个早饭。一想到我能有独立的时间做这些事情,我就高兴极了。每当我要上床睡觉时,我会很激动因为接下来就是我的单独时光。我也会干一些让自己独处的事情,比如在浴室待个45分钟。如果我们在外面,有很多人在身边但我却需要独处的时候,我就索性消失一阵。”

近来,Folick 已经明白,在一个偌大陌生的城市里消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我们在 Shoreditch 酒吧碰面,喝着鸡尾酒的时候,她的乐队早已经回到美国,而她却留了下来,独自探索伦敦这个城市。这是历经了现场表演的紧张一周后,能够独自一人调整放松,这样的机会总是能迎合她的心意。

事实上,这样紧张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整个九月份,Folick 都在美国巡演,因为他们发行了一首单曲,《Pet Body》,然后接着又是另一首,《God Is A Woman》。这两首同她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很明显的不同和转变。2015年时的 EP 《Strange Darling》是脆弱克制的,令自己心绪不宁的暗自期待都置于女性的口吻中来表达,但是那个时候她在风格的呈现上已经出现裂痕,感情愈加奔放炙热。随着她加入新的音乐素材,Folick在音乐风格上的裂痕越来越大,她融进了冲浪摇滚电吉他,还有她那叛逆放肆,持续高音的唱腔“我只是一个有着宠物身子的大脑,”她在《Pet Body》里这样唱道,“我只是房间里的一丝情绪/ 我只是扳机上的一根手指/ 在一个周五的下午。”

“对我来说,这首歌是关于我所感到的自我分离,自我迷失,有点不被重视或是误解的感觉,”她解释道。可以说这首歌引起了人们的一种思考,身心本身也许是可以分离开来的 —— 其实这就否定了之前的歌词“只是一堆肉体” —— 感觉它们之间可以几乎毫无关联。“我觉得我只是倾向于对我的想法进行极度的自我批判,我就把它看作我能搞定的其他事情一样。”

“我在审视自己的时候,就像我的大脑从我身上分离出去,不是我的一样。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吧,我要好好修理修理我的脑袋瓜了,然后好好锻炼锻炼一下它,使之更棒。’我觉得其实那不是一件坏事,但它真的会让我抓狂。当你在一个派对上,开始有些过分地审视检讨自己的时候,你仿佛陷进了一个思想漩涡,在里面你总是不停地批判你做的每件事情。我的大脑就会开始感觉在漂流一样,就觉得我对每件事情都会想太多。”她大笑道,但最后都只会徒增更多的尴尬。

这也应该是一首有趣的歌,她指出——它的确有趣。合唱团的声音,比如他们不断升高的高八度《Oohs》和喊出的《Pet Body》,一出现就很抓耳。“我觉得我就想要它是那种感觉的歌,就是一个少女能够在房间里蹦蹦跳跳的歌。这首歌是写给女孩们的,但是内容不是关于男孩的事情,就是关于那些女孩自己。我的意思是,当然这首歌不仅仅只是献给年轻的女孩们,但是在我们录音的时候,她们就是我当时想唱给的对象。”

在 Folick 录音的时候,她喜欢在脑子里有一个画面 —— 这首歌是写给谁的,实体的空间感,或是在她脑海里闪现过的任何一个场景。但是她也喜欢没有过多思考的创作 —— 类似于一种意识流的感觉,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她的乐队也只能努力跟上她的想法。“我觉得我可能真的没有什么耐心,”她坦诚地聊到自己的创作过程。“有时候,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就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我的想法,我总要花费一点时间来让他们明白我在讲什么,我觉得我给他们解释的比我自己想的都要透彻清楚。不过我的乐队成员真的是很好相处,如果我叫他们干什么,他们总会去尝试一下。”

即使是她自己的想法,Folick 仍然要适应好一阵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去成为一个带头人。开始时,她说,如果谁比较有经验,她总觉得,那他的意见就会更有效一点。这段自我削弱,自我怀疑能力的时期对事情的发展毫无帮助。“我绝对患上了 imposter syndrome(冒名顶替症候群),而且有的时候症状还相当严重。这些强烈的症状要持续大概两到三周,这段时间里,我因为害怕,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其实,我只是害怕而已。但是后来我克服了它。每次它又要发作的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它会过去的,一会我就会感觉好多了’。每当我有那种可怕感觉的时候,写什么东西都很困难,因为我会批判我说出来的每一句话。”

但是,在其他时候,她显得非常的无畏。她一激动就会在现场表演还没写完的歌,即使她还没完全搞定歌词,她也会在台上即兴演唱。“我并不像那些在运动方面极度渴望刺激冒险的人,我不会踩着滑雪板做疯狂的后空翻或其他动作,但是我很喜欢让自己置身在非舒适的状态下,因为这真的会让我兴奋起来。”

miya.bandcamp.com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