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纽约新锐女作家 Emily Witt

Emily Witt 在《Future Sex》一书中记录下了自己探索现代社会性与爱的历程。

编写先锋读本《Future Sex》时,Emily Witt 30岁,单身,性取向正常。那时刚刚结束一段感情的她低落沉沦,但是“我爆棚的负能量令身边所有人厌烦,也包括我自己。”于是,同其他试图摆脱失恋痛苦的朋友一样,她将注意力转移到找人做爱、约会、网恋,发展恋爱关系及“非恋爱关系”(找不到恰当措辞来描述或与有些现存说法稍有偏差的情感关系)。Witt把这个阶段视为过渡期,不过她说:“据我预测,我的性经历终将如驶向未来世界的单轨列车般走向终点。”

一天,Witt 心情不错,她去了布鲁克林的诊所,并随即决定要由过渡阶段更进一步。和前前后后许多人的做法一样,她一路向西来到加州,一个什么都可以顺理成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在这里,她历时5年探究后互联网时代的女性性征,并将研究成果与个中体会编辑成册,于近期发表了自己的首部书籍《Future Sex》。

由于期待中的“做一名贤妻良母”的终点还未到来,Witt 便踏上独自探寻的旅程,有时她会亲自尝试,不过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旁观。自由性爱理念还存在吗?互联网是否正在利用当代新的性解放运动呢?Witt在研究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Burning Man”性爱自助餐,一家高潮冥想工作室,BDSM(绑缚与调教、支配与臣服、施虐与受虐),以及一个多角恋的性爱 party。调查研究结果令人惊喜。《Future Sex》在各个维度都紧切时代脉搏,也因此获得了 LARB、《花花公子》等的热推。该书在严肃分析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的同时,也鼓励所有人去真正追寻性自由,为我们送来了一股久违的清风。

在《Future Sex》的创作过程中,Witt 并未找到“真爱”,从而结束这场“单程跋涉”。但她获得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对于性的全新理念。我们采访到了 Witt,从中了解到她的创作历程以及这本书如何改变了她的人生。

你认为(在大城市里)毫不设限地选择伴侣会否淡化恋爱中所获得的感官愉悦的个性?
我觉得对于恋爱对象的差异给对方感官造成的影响程度,我们想得过于严重了。站在浪漫的角度看,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人为地营造环境让两人坠入爱河的过程一点都不浪漫。但其实浪漫的爱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人为制造的:要么你是经朋友介绍认识对方,要么你在酒吧里寻找邂逅时与对方相遇等等。因此,我们都是自身的浪漫制造者。

能谈谈你在研究调查过程中捕捉到的旧金山与纽约的约会文化差异吗?从感官层面来说,两个城市的氛围都有哪些不同呢?
显然,纽约存在各种类型的性向团体,但整体而言,我认为纽约相较之下更为保守。当然,我的朋友们也多为保守派——不是政治意义上的保守派哈!纽约对于部分自我表达的方式多嗤之以鼻。相反,在旧金山,人们对自身的性生活问题毫不避讳,常常采用新词汇来进行描述。并且,旧金山人将生命作为一趟追求愉悦的旅程。

纽约人则更多地拿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因此,尽管我那些朋友们在性方面很随便——他们偶尔彼此之间上床,并对男朋友/女朋友不忠,却从未认真对待生活中的那一部分。此类话题未曾被真正提起,也从不被作为性身份的一种标志。他们仅仅是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地将其归咎于孤身处在纽约的孤独。

对你在全书的创作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以及你性欲被激发的状况很感兴趣。这本书如何改变你对于性的看法?
这本书对我的性观念影响深远。简单来说,我谈论起性已经不会那么害羞和尴尬了,我现在把它作为一项研究领域。开始写这本书时,我觉得性是我们生而有之,且在遇到别人时,这种化学反应要么被激发要么不会,我从未认为它还可以变得更美妙。或者说,一个人性成熟与否,不仅仅要看他(她)与多少人发生过性关系,而是要看他(她)对于自身的思想认识深度:审视自己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自己想要什么,并试着将之表达出来。

“我谈论起性已经不会那么害羞和尴尬了,我现在把它作为一项研究领域。”

你现在有恋人吗?
说来可笑,写《Future Sex》的后面几年,我找了个男朋友,而我们几乎在这本书完成的同时分了手。我想对于这份感情我可能不够投入吧。不过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谈恋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对于我们之间的一切我都在想:我能从中分析出什么结论呢?结果就是我的全部实践经验都被分析并编入了书里,这令这份感情充满困惑,难以为继。

在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我又遇到了现任男友。我感觉我们彼此真心相爱,正朝着更长久的方向发展…我也是突然悟到这一点。然后我开始思考:我该怎么办?我突然之间发现,我其实并不希望将这段关系引向之前期待的方向——那条通往婚姻直至…的单行道。即便是对于同居之类的决定,我都充满怀疑。不过好在我找到了一个同样愿意将生命视作一段不断探索的旅程的人。我们都十分珍视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坦诚与美好,并且乐于去试验,否定按部就班。所以这段感情最终结果如何拭目以待喽!我实在不愿意关闭那扇写书过程中敞开的闸门。

在你进行试验探究时遇到的所有人里,什么人对你的影响更大一些?
是高潮冥想工作室的那些人,因为这听起来很怪异所以我有点难为情承认。通过他们,我才深入了解到自己是如何隐藏对于身体感官的感受的。就拿我对于性的整个看法来说吧…开始我以为你最初在和别人发生性关系时的那种感觉基本会伴随你余下的整个人生,而性基本上只限于你和他人的“翻云覆雨”。但他们让我明白,性不仅包括你在一段感情里与他人发生的实质性关系,还包涵你的处世之道以及日常决定。

你在书中以“出柜”阐释了这个问题。
是的,我是举了这个例子。我深知“出柜”的重要性。对于同性恋人群,“出柜”不仅让他们向世界昭示自己的爱人,更是完全坦露自己的机会。

“他们(高潮冥想工作室的人员)让我明白,性不仅包括你在一段感情里与他人发生的实质性关系,还包涵你的处世之道以及日常决定。”

跟我们聊聊你的作家生活。你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喝咖啡。

你写作时有什么习惯、窍门或者说嗜好吗?
这要看我的写作进展了。我写作效率极低,基本上要废掉很多手稿,斟酌很久才能决定需要写些什么内容。我绝对不是那种每天一坐六小时、循规蹈矩写作的作者。我的写作过程往往是狂躁而缓慢的。不过最后倒还是能完成。我曾看过《纽约客》的一位撰稿人Hendrik Kurtzberg的发言。他说当羞耻的胁迫感超过拖延症时,他才开始写作。我也很像。噢,还有就是我写作时必须非常安静,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否则我会非常不自在。

你喜欢怎样的写作环境?
我写作的多数情况下都经济窘迫,只能蜗居在合租公寓的小房间里。我觉得如果有个更好的地方,那么或许我的进展就快多了。有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的朋友要把位于上西区的工作室公寓翻修,我很幸运地得以在里面工作了好几个月。除了一套桌椅那个房间什么都没有,也无法上网,和空房子没有两样。

后来,我搬到了柏林,因为我可以在那里独立承担一座房子。我在柏林的公寓依然简朴(笑)。极简风是我的最爱,一个有充足的光线、没有摆放过多东西且隔绝因特网的房间正符合我的理想条件。目前,我居住在布什维克的一间宽敞的工作室里,那里两面透光,我就坐在餐桌上工作。我工作时真的不能受任何打扰。

你会做什么来放松自己?
我喜欢做瑜伽或跑步来放松自己,特别是在目前这种苦行僧的写作状态中,因为整天坐着令我感觉头晕恶心。我还喜欢晚上出去吃晚餐或是喝酒。柏林是个好地方,尽管我可能在那里太孤单了(这是因为我在那没有一个朋友,完全独来独往)。写作非易事…… 你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均受其影响。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