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如果 Carly Paradis 没有宅在伦敦的工作室给电视剧(包括悬疑美剧《Line of Duty》(重任在肩))配乐, 你会发现她社交圈里有许多厉害的人物。Carly 是配乐师 Clint Mansell 的指定钢琴演奏者, 这位大师曾给电影《Black Swan》 (黑天鹅)和《Moon》(月球) 配乐, 获奖无数。从加拿大 Ontario一支乐队的无名小卒到如今广受欢迎的独奏艺术家, Carly 的音乐道路越走越宽, 越走越平坦。

在伦敦 Hackney 一个阴雨绵绵的周二下午, 摇滚歌手 Charlotte Hatherley 刚完成她的工作计划, 准备在休息间歇跟 Carly 一起聊聊天。跟 Carly 一样, Charlotte 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她即将发行的 EP《Night Vision》收录了 Charlotte 以往最爱的电影插曲 (比如电影《Saturday Night Fever》(周末狂热夜)里的《How Deep is Your Love》(你的爱有多深)), Charlotte 对这些插曲进行了创意改编, 带给听众一个全新版本。

在 The Fifth Sense 的邀约下, Charlotte 和 Carly 一起聊了聊, 话题涉及外星人般的衣着、给格莱美获奖者的作曲经历, 以及对孤单的浪漫幻想。她们从音乐对自己的心绪有何影响开始了对话。

Carly: 我喜欢被音乐击中的感觉, 就像有人在你身体里弹贝斯。

Charlotte: 我也有这种体会, 尤其是当我听音乐时不是为了取悦自己, 而是因为完全沉浸其中。我必须命令自己赶紧醒过神来, 这样才有机会发现新曲子。从那时起我就知道, 我的每一天都由音乐塑造, 我的心情全受它控制。确切地说, 听曲子会让我变得很沮丧。我从来不会在开心时听音乐。

Carly: 真的吗?!

Charlotte: 真的, 从不会开心时听音乐!

Carly: 恩…… 但对我来说, 音乐其实就是附加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我在打扫房间时会听乐队 Gypsy Kings , 能马上进入清洁状态, 因为他们的歌让我联想到房间整洁的气味。

Charlotte: 说到这, 一闻到油烟机味, 我就想到跟好朋友 Ash 的巡演, 然后会特希望登上舞台, 演很躁的歌。还要有啤酒! 闷热的演出现场总能带我重拾自己曾经的巡演时光。

Carly: 就像你跟 Clint Mansell 那场巡演, 在伦敦很棒的 The Barbican。

Charlotte: 哈哈我们俩现在都进步许多, 彼此的演出现场冷气都很足! 顺便问一句, 你是怎么认识 Clint 的呢?

Carly: 在社交网站 MySpace! 我给他发信息说了说我对他音乐的看法, 然后他就回了! 我们开始给对方听自己的创作。我2007年第一次去洛杉矶, 跟 Clint 在咖啡馆碰了面。六个月后, 他问我要不要给他弹钢琴配乐, 我立刻就答应了, 像是梦想成真。之后, 我们俩就展开了特别密切的合作。

Charlotte: 好棒。

Carly: 有时你得迈开第一步发出那条信息, 永远别怕是回绝的答案!

Charlotte: 感觉 Clint 也非常豪爽。

Carly: 是的, 他人超好! Clint 以前还是名摇滚歌手!

Charlotte: 我总觉得他对自己配乐师这一职业充满不安全感, 会跟我想同样的问题, 比如这样做真的对吗, 我能担当起给乐团写谱子的重任吗。

Carly: 可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想! 很多人都经历过从流行和摇滚歌手到配乐大师的转变。

Charlotte: 你之前有举办过个人演出吗?

Carly: 说实话没有, 我想办但又怕自己搞砸。

Charlotte: 我的建议是, 演出那天穿得像个外星人。

Carly: 啊, 你会打扮成外星人吗?

Charlotte: 绝对会。我很多专辑都跟科幻片密切相关。俄罗斯导演 Andrei Tarkovsky 的电影《索拉里斯》(Solaris) 和《潜行者》(Stalker) 都有着极为美妙的视觉效果, 里面的插曲令人黯然伤神。我在创作新专辑时, 发现如果借着一个叫“旅行者”的角色, 我可以更容易抒发感情。我在MV就扮演了这个人物, 并且想把这一情景搬到演出现场。对我来说, 坐上一辆面包车巡回表演大差不差的曲目很无聊, 我希望表演舞台变成电影放映室, 有让人念念不忘的声、光、影等特点。

Carly: 感觉 “旅行者” 可以当成另一个自我, 音乐创作确实能激发我们一直去挑战自己, 推陈出新。

Charlotte: 没错, 虽然呆在工作室很开心, 演出压力大, 但也要一直演下去啊!

Carly: 自己坐电脑前制作音乐跟与 Clint 一起巡演感觉非常不同, 前者是完完全全的“你”, 后者是与人群相处, 面临无法确定的问题。现在在自己的工作室, 我觉得一切都能搞定。

Charlotte: 我也特别享受一个人的谱曲时光, 享受在家吃早餐速食麦片当晚餐的时光。

Carly: 还能一直穿着睡衣!

Charlotte: 哈哈,是的! 不受打扰又无拘无束, 演出虽然无与伦比, 但前期准备要很充分。

Carly: 搞音乐似乎能让人变得孤独, 因为你需要花很多时间跟自己独处, 找到契合的韵律节奏。之前我窝家里三个月给一部电视剧配乐, 连续四五天都不愿意出门。

Charlotte: 火力全开地完成音乐创作后会让人心满意足, 巡演好像就不会这么高兴。不过巡演时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棒极了, 能结识很多人。

Carly: 所以两种生活类型都为我们所需。老是闷头搞创作会胡思乱想, 一刻不停地巡演社交会身心俱疲, 我们得合理协调两者的关系。

Charlotte: 不知道存不存在“中庸”这种状态。我平时进行很多瑜伽和冥想训练来保持身心平衡, 因为没有非同凡响的工作可干时, 我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Carly: 平衡太难实现。

Charlotte: 孤单在我看来是极度美好的, 可我现在正谈恋爱, 这段关系在夺走孤单带给我的享受!

Carly: 那你独处时创作力会更旺盛吗?

Charlotte: 不会噢, 但人海之中因为孤身一人而产生的落寞总能激发我的灵感, 这一点在香港跟东京那类大都市闲逛时更明显。我喜欢在活力四射的环境中独处, 之前一个人在柏林的小酒吧喝酒, 可以说是非常孤独了。

Carly: 是喜欢游客这个身份吗? 可以在全是陌生人的城市里随心所欲?

Charlotte: 没错, 上一秒演了一出闹剧, 下一秒就回旅馆倒头大睡, 不用担心出了多少丑, 我经常脑补这样的画面。但洛杉矶是个独特的地方, 很难在那闷闷不乐。顺便想问问你, 未来想在哪儿住呢?

Carly: 当然是洛杉矶! 每天太阳高照, 人群涌动, 大家经常一起聚餐开派对。

Charlotte: 真棒。作为一个一直住在伦敦的人, 我觉得自己该试试在其他城市生活, 哪怕就当个挑战。我有很多朋友在洛杉矶, 歌手 KT Tunstall 刚挪到那, Clint 也在那。说起来洛杉矶好像有很多英国人! 我20多岁第一次去洛杉矶, 当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 因为跟伦敦相比, 洛杉矶实在是……

Carly: 伦敦让我抓狂的一点是大家都不太爱社交, 来这儿八年了也没有家的感觉。

Charlotte: 即使我从小到大都在伦敦, 也觉得自己完全不了解它! 之前我搬到伦敦南部住了一年, 大开眼界, 每天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这是做什么的?”

Carly: 在伦敦, 如果大家想一起喝个下午茶, 必须提前两周通知对方! 因为人们住得太分散, 而且行程都安排得太满。

Charlotte: 几年前伦敦的社区感还是很强的, 但随着物价攀升, 好多人都搬到郊区或者更远的地方。一拍即合在伦敦不太可能。

Carly: 没错, 我跟朋友聊天都是在线上, 很少面对面讲话。现在跟你这么坐着聊真是太值得珍惜了! 不得不说, 房间里有另一个人的感觉真好! 

https://soundcloud.com/charlottehatherley/how-deep-is-your-love-1/s-Ogsdx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