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韩国艺术家 Koo Jeong A 与众不同的孤立世界

Koo Jeong A 将日常的事物,生活的点滴,都加以绝妙的创作,她那非凡的自我约束是罕见且令人好奇的。

出生在韩国的 Koo Jeong A 是与众不同的: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她一样,是轻声细语的,是克制的,将那些几乎不可见的东西变得一目了然了。她取材于日常事物,加以轻微的变形,比如近乎空荡的房间、黑暗中发光的滑板公园、还有城市风暴前的气味研究。她的作品是顽皮且有层次的、难懂且坚定的,它们不会立刻给出答案。光线、温度、气味、歌剧、失衡的对象和不相称的比例是她童话般作品的标志,她的作品同时具备神秘感和一丝不苟的细节。Jeong A 的雕塑和特定地点作品非常吸引人,因为它们诱发了观众的主观探索:没有规定性的智力创作,在这里,静止和沉思成了关键。

Jeong A 是个沉默寡言的被采访者,比起讲话她更愿意去倾听,她只给出了很有限的信息。你从她作品中感受到的亲密和联系也是源于一些小把戏,比如在展览室留下的个人痕迹,或是钻入角落隐藏,仅留下一个纸型壳。Jeong A 自称是一个流浪者,她不承认所谓的根源,不被任何事束缚,对一切感到好奇。她的作品是一个奇妙的思想混合体,探索空虚和故意放置、精确与草率、有意义和无意义。

九十年代初,Jeong A 从首尔搬到巴黎的美术学院学习。也是从那时起,她的作品就显示出浓重的合作风格,一些艺术家如,Tacita Dean, Phillipe Parreno, Carsten Holler 还有 Hans Ulrich Obrist(她现实生活中的伴侣,也是 Serpentine Galleries 的艺术指导)。

她同时还是位嗅觉和感官艺术家:2011年她与调香师 Bruno Jovanovich 在纽约的 Dia Art Foundation 合作制作 Before The Rain,创造出一种暴雨前城市里充满水汽的空气味道。2015年,她在利物浦打造了一个发光的滑板公园,当地的滑板少年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帮助了这个项目,为的是让公共艺术表演成为一个社会互动空间。气味还作为感知和记忆,出现在她2016年的作品“Odorama”中,她运用了 Jubilee 线上的 Charing Cross 地铁站的两个废弃的站台 —— 废弃20年以上,那两个站台看起来相似又没那么相似,有着重重的木头的气味。一种腐烂的、废弃的味道唤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记忆,而这种失衡的场景正是 Jeong A 想要观众真正看到的。不过不是看她本人 —— 她那时早就离开了。

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你小时候的事吗?你是一个会用不同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小孩吗?
当我年轻时,我很享受和不同的人群一起冒险。在13岁,我就学习了毕达哥拉斯和哥德尔定理,我还在一个小山丘上近距离研究了猎鹰游隼。18岁时,我独自去欧洲国家旅行了一年。

你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创作艺术的?
我通过阅读从哥特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图册,看到了另一种可持续的艺术生活方式。于是我决定去西方国家旅行,见见这些大师们,后来我发现艺术世界在很早的时候就与科学、文学、音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于是艺术创作就自然的发生了。

和我们聊聊你在 Before The Rain 中的关于气味的创作吧。
我觉察到一个气味的产生可以深入触碰到自然、化学、甚至艺术的魔力。当时 Dia Art Foundation 邀请我去和即将合作的人们见面,比如把我们介绍给 IFF(一家在纽约的香氛公司)的 Frederic Malle,在那时备选方案有充满戏剧性的 Heavy Rain 或是 Before The Rain。我当时的灵感来自 Hwang Soon Won的短片小说《SONAGI》和 Milcho Manchevski 的电影。

我觉察到一个气味的产生可以深入触碰到自然、化学、甚至艺术的魔力。

在这个作品中有合作的层面,你是如何将你的想法转换成气味的呢?
我和 NOSE,也就是那些香氛工程师们讨论过,他们知道如何将气味按化学顺序叠加创造出来。当我讲出这个故事时,关于现实的对话便跟着出现了。我必须知道我想要的雨是来自地球上哪个地区的,什么时间,什么温度,雨滴落在怎样的表面,等等。当我和NOSE探讨是,我必须做到精确,然后会用上几天、几个星期来检验化学速度,而这个顺序是对的。

一般来说,什么感觉对你的工作来说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很有趣的那个直觉就是我自己好奇心的力量,以及它所带来的启发性的知识。

你形容自己是生活在每个角落的,对你来说有家的概念吗?“家”会唤起什么?
在我对生活的理解中,是没有家的概念的。“家”令我想到的是刚刚做好一顿饭。

什么事或怎样的会给你灵感?
人类生活中的大多数好的创造会给我灵感。

你的艺术是意在要唤醒人们吗?还是要唤醒某些意识?
我想做的是把诗歌带入不同的情境。顿悟性的瞬间对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价值和重量。此时此刻,问题在于我的艺术能多大程度的唤醒我自己和他人。

你希望一个观众能从你的作品中获得什么?
我和观众分享的是我的手册,是启发,是对话,是对自己颅相学逐步研究的那些时刻。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