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六位年轻女作家

中国文坛中最有趣的女性新声:从灵感来源于父亲真实故事的长篇小说,到刚获得雨果奖的女作家的最新自传体小说,再到描写哈萨克民族冬季牧场生活的散文,这里有六位值得关注的中国年轻女作家。

周嘉宁

从周嘉宁的文字中,能看出她是真正热爱写作的人。作为最早一批从“新概念”走出来的80后作家,她同张悦然一起主编《鲤》杂志,并没有频繁的出版作品,而是专心写作,还翻译了很多英美作品。她曾翻译过一本美国女作家 Miranda July 写的关于孤独感的小说《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在接受《VICE》采访时她说,“小说不是写生活的,是写人心或人性的......Miranda July的小说就是写孤独人的,谁不喜欢看孤独人小说啊,谁都觉得自己最孤独了。” 身为水瓶座的她,不喜欢交际,喜欢把创作主题指向孤独,而她的写作风格,这几年也从早期的轻盈走向现在的冷峻。她说最近在写短篇小说,“我很喜欢清洁的语言,所以最近都在清洁语言上努力。同时也想写一些没有人写过的小小主题。”

去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密林中》,周嘉宁说,“这本书写于一个文艺青年从中性词变成贬义词的时代。一个已经形成了规则,价值观却异常混乱的时代。我和朋友们当然是失望的,失望却具有一些在此刻看来微不足道的力量,用以抵制已经被默认了的无聊。” 这本书里,她依旧十分坦诚,直面一个女性写作者的精神困境和内心痛苦。我们能感受到周嘉宁正在往更幽深又更难测的境地走去,而我们也忍不住想要一同随行。就像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绕不过的难题,只有先直面它,然后才能放下它。而周嘉宁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直面的勇气。

郝景芳

刚刚凭借《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的年轻女作家郝景芳,十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这个“清华学渣”从大四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几年前还写了篇《论一个清华学渣的自我修养》(在获得雨果奖提名第二天,她把这篇文章重新发在了朋友圈里)。这次获奖的《北京折叠》是她的一篇2012年的被杂志退回的书稿,后来被她直接发在了清华大学的 BBS 上。

获奖后不久,她便推出了新书《生于一九八四》。1984年,正是郝景芳出生的年份。和《北京折叠》的科幻色彩完全不同,这本书写的是三十年过程中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描写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以及和父辈的沟通。这不是郝景芳最擅长的题材,但却受到读者好评:“写的很克制,但是情绪却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汹涌的流出来”,而郝景芳自己在后记里写道:“这是一本非自传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会让你联想到《1984》(乔治奥威尔著)的书,描写的不再是郝景芳假象出的一个虚幻世界,也没有用她所擅长的逻辑推理,而是讲述真实世界一九八四年之后发生的种种意味深长的变化。《生于一九八四》让我们记起现实,又超越了生活琐事看到了自我,相信很多读者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共鸣。

张悦然

作为80后代表作家,张悦然14岁便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创办了文学主题书《鲤》系列,并担任其主编。继上一本长篇小说《誓鸟》已有十年之久,最近她刚刚推出长篇小说《茧》。这部小说与她以往的风格不同,探讨的是严肃的历史社会遗留话题,还有和父辈的关系。这部小说源自她父亲童年目睹的一个真实故事,张悦然说:“他曾把那个故事写成一篇小说,但因为调子太灰,最终没能发表。很多年后,他把这则故事讲给我听。我渐渐意识到,这个故事像种子一样在我的心里扎根,长成了大树。我不能去回避,必须把它写出来。此后,我又做了很多调查和采访,围绕着我们一代人如何去面对那段历史留下的阴影开始创作。”  

对于喜欢张悦然的读者而言,这次将会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张悦然说这次之所以开始说和父辈的故事,是因为“父辈的历史并不是在我们发现它存在的那一刻才开始影响我们的,它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只有了解它们,面对它们,才能知道我们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我们。”  而且这本书采取了双声部交替的对话方式,同时穿插着一个来自电视播放的纪录片的声音。两个主人公,一个寻找着爱,一个探索着罪,作为受害者和犯罪者的后代,他们之间的对话,既有一种何解,又有一种共同面对历史的意味。他们以一种对抗的姿态,试图寻溯到根源,在更深的层面里,探究着生命的意义。作者不再追求悲剧性的色彩,不再停留在幻想,而是把故事扎根在了现实,历史,还有世俗生活中,开始把思想投向周围的世界。同样度过了叛逆期的我们,也正在经历逐渐重拾和父母关系,也许能和作者一样,感受到这是一次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颜歌

被称为“内地三强”的80后女作家颜歌,从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之家,她曾说自己的生活在很长段时间里只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文学。她二十三岁时写了《五月女王》,获得大家的关注,五年后的《我们家》为她赢得了文学上的肯定。而她去年发表的《平乐镇伤心故事》被亚洲周刊评为“2015年度小说”。这本小说里讲述的大多是“城乡结合部”的故事,颜歌虚构了川西小镇“平乐镇”的故事,表达的是我们所有人关于社会剧烈变迁的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一份亲密的、集体式的青春童年记忆。

这位80后女作家出生成长在四川,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小说作品中常会用到四川话。她曾在接受《文学青年周刊》的采访时说,“可能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关系比较近,我在写的时候也是尽量写 ‘四川风味的中文’,找一个两者之间可以平衡并且最好能够在语言上出彩的方式。”颜歌在这本《平乐镇伤心故事》后记中说,“对于一个根本不会写短故事的人,我写了这五个故事,每个故事读起来都像是长篇小说的一部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失败。” 但她又在前言里说,“或许我还可以是个年轻人,但我对小说的要求变少了。我不需要它表达图景,呈现意向,隐藏结构,更不用说传达什么道理——它只是一个陪我度日的小玩意”。这部小说没有娇柔造作的词语表达,没有无病呻吟,反而透露出作者真实,没有用力过猛的内心。

李娟 

出生于新疆的诗人。李娟曾跟家人随牧民迁徙,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她曾写过《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等散文集,记录她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时,人与事的记忆。她本人和她名字一样,看上去并不会引人注意,但她笔下的文字才华却让人惊叹。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让人舒畅,并没有受过多完整教育的她,所写出的东西完全出自性灵,出自生命的感悟。在她这本《冬牧场》中,她记述了在哈萨克民族冬季牧场生活的点点滴滴,呈现出在那里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她在书里写道,“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 读她的文字,有时只能感叹,文学跟知识无关、跟揣摩无关、跟深奥无关,文学对某些人而言,的确就是天赋。

方慧

1990年出生的新锐女作家,生活中是一个温暖的女孩,但笔下却是心思细腻至极,直接剖析人性的阴暗面。她从2014年初开始在韩寒主编的“ONE·一个”App 发表短篇故事,去年发表的《手机里的男朋友》是其首部短篇故事集,探讨的是数字媒体下的今天,人们之间的所面对的心灵危机,而书中多个故事将被改编成电影。方慧想通过这本书表达复杂的人性,而我们在书中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她渲染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方慧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她说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受喜爱的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影响,文字平稳淡定,不露声色,但又能通过文字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琐事用放大,写的全是人性的惊心动魄。给你喝的不是鸡汤,但是感觉亲切又直指内心。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