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 Tempest 创作的进化历程

诗人、作家和音乐人对语言的驾驭可以打破一切常规。

如今31岁的 Kate Tempest 成长于伦敦东南部的 Brockley。她小时候就自己写故事, 后来到了青少年时期,她渐渐开始认真对待对写作,并开始创作说唱歌词。自那以后, 写满荣誉的履历足以表明她无限的想象和创作能力:英国水星奖提名、口述表演诗人、两本诗集及一部小说的作者、备受好评的剧作家,以及凭借作品《Brand New Ancient》(古人新颜) 成为2013年首届泰德·休斯现代诗歌奖得主。

Kate 最新专辑《Let Them Eat Chaos》(让他们吞下混沌) 实则为一部连贯的叙事作品。借由 Kate 的说唱,专辑讲述了七个人的生活故事。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却都生活在同一条伦敦街道上,都在每天凌晨4点18分醒来。Kate 对 Wu Tang Clan 和伦敦本地的 William Blake 的喜爱,对于这张专辑的诞生十分重要。无论是 hip-hop 的编曲手法,还是这48分钟内被唱诵出的诗节,他们对 Kate 创作的影响都显露无疑。Kate 描绘出的专辑主人公的形象如此真实,你能感受到她是带着一颗感同身受的心去观察人们。她能捕捉到人们的内心想法, 也能理解人们面对社会问题做出的反应。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 然而政治的意识形态却又如此根深蒂固。正如专辑里《Pictures on a Screen》(屏幕上的画面) 唱道, 主人公 Bradley 觉得仿佛 “透过玻璃望着这世界”;而《Perfect Coffee》(完美咖啡) 中的 Zoe,也因地产资本化而不得不搬家离开。作为一名作家,Kate 培养自己的方式,如同探讨人类本性这一话题一样,广泛而具有开放性。人类本性,也恰恰是贯穿 Kate 全部作品的永恒主题。歌曲、诗作、剧本、小说,没人知道 Kate 接下来会以何种形式创作,但我们肯定的是,她的艺术力量无远弗届。

作为音乐人、诗人、作者、剧作家,你在这些角色之间是否穿梭自如?
写作是我的本能和欲望,剩下的部分只是工作。尽我所能去接纳更多的观念, 将自己置身于舒适区之外的陌生环境下,这些都很重要。对我来说,尝试写戏剧和小说就是如此,他们帮助我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在面对困难时,处于挣扎之中,你恰恰会开辟出一条在新环境下生存的道路,那样才会带来进步,才会带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创造力。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进步方式。

你还记得刚开始写作时,那种迫使自己将情绪和思想代入作品中的感受吗?
那永远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灵光乍现”那种瞬间是不存在的。我小时候会写写故事之类的,但十几岁时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那时我开始创作歌词,并且自己说唱。

在所有感官体验中,嗅觉是最能唤起记忆的。有没有什么味道能立刻带你回到童年的某个瞬间?
我隔壁邻居是牙买加人,街区上也有很多西印度家庭。邻居们做饭的味道我还记得十分清楚,因为我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在邻居家的花园里玩。我记得那些房子后面有棵树,和一条通往街上公园的小巷,那些树的品种很特别。我记得一幅崭新、葱郁、炎热的景象,记得浓重的夏日味道。

所有角色都要诞生于真实的瞬间。

你仅用只言片语就能描绘出饱满的人物形象—— 这些主人公原型来自何处? 
他们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我的生活,以及我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其他人的生活经历。我觉得所有人物形象都必须诞生于真实的瞬间,在真实的情景下,主人公的形象才能自然浮现出来。描写不同的人物形象能在更高层面上帮助你理解现实,了解自己的感受。你创造的角色与你本人的性格、人生轨迹、经历境遇都不尽相同,借由这样的角色来诠释情感时,你反而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因此你的创作完全不等同一部自传,却又诞生于真实的情感。但愿这些都能在最终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你是否一直能感同身受?
是的。我们幼年时就会开始发展感同身受能力,那是维持我们生活、生存很重要的一部分。至少对我来说,感同身受也是一种主观选择,去尝试强迫自己更主动地运用这个能力,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其实并不容易, 每天面对很多陌生人,难免对一些人有负面看法,也会有屏蔽人性的时刻。生活在伦敦这样一座庞大而忙碌的城市,这种共鸣很容易就被压抑瓦解,是否保持它的活力,全在于你的选择。

你把专辑设定在凌晨4:18这个特别的时刻,有何用意?
对。这就像我定下了一个原则,去刻画属于一个特定时间点的人物形象。凌晨4点18分这个时刻很有意思,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个时间醒着? 对于作家来说,这是很好的切入点。他们为什么醒着? 正在做什么? 这样的时刻会让你自然而然的产生好奇心,若是换做中午,那么联想的轨迹又会不尽相同了。不仅如此,我自己很熟悉身处清晨时刻的感觉,大家也都或多或少有在凌晨醒来的经历可以联想吧。陷在失眠中,被循环往复的思绪困住,那时的孤立感, 仿佛预示着我们同自己、同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

小说不同于纪实作品,小说只是大量运用想象力去诠释对真实生活的体会。

你开始写一部小说的过程是怎样的?
所有小说、虚构的故事,都始于一个生活中的真相,一个能体会到真相的时刻,不用非得是真实的情景,重要的是那种感觉,能激起创作灵感火花的感觉。你明白被误解的感受, 这恰恰能赋予角色生命,赋予那些你曾经历过的瞬间生命。小说不同于纪实作品,小说只是大量运用想象力去诠释对真实生活的体会。

哪位作家是你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愿意反复阅读的?
William Blake, James Joyce 和 Carsten McCulloch。William Blake 的布局太缜密了, 他作品的道德框架和理念基础如此稳固,以至于你得深入研究才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更多收获。James Joyce 的作品包罗万象,尽管他的语句很晦涩冗长,很多表达出的主题却十分简短直白,这点有时被人们忽略了。表面上 Joyce 好像故意让他的作品读起来困惑难懂,但随着年纪增长,你就会有不同的理解。Carsten McCulloch 非常善于刻画人物。我总是爱不释手, 一口气读完她的作品,而且之后每次重读都好像第一次读一样。

你如何觉察这个世界给你带来的感官冲击?
如果你是诗人、作家或者音乐人,世界对你影响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你必须通过写作去理解世界,去了解自己的感受。我对周围的敏感程度已经强烈到我必须去创作。作为舞台上的女性表演者,你要表达出自己的敏感,自己的脆弱,这些都让你在舞台上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很真诚,很实在。对作家或诗人也是一样,力量和敏感是同一回事。敏感是你写作的原因,同时它也让你更坚强。音乐和口述表演是我世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诗歌需要大声唱诵出来才能理解它们。我对歌词写作的执着也正因为 —— 眼睛错过的,需要由耳朵来捕捉。视觉会忽略词句的形态和声音, 你可以在纸上阅读诗歌,但如果不将它们大声唱诵出来,你会错过诗歌的一半魅力,我的感官非常活跃。人的创造力需要被触发,代入你自己的感受,让创造力存活你在你的身体里,赋予它鲜活的生命。

katetempest.co.uk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