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正成为中国时装业的顶梁柱

设计师的性别问题多数时候并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处于当下这个人人生而平等的时间点,任何行业里的性别比例似乎都无迹可寻。直到最近在一场讨论里提及到这个话题时,这才意识到,好像在现阶段中国的时装设计师里,女设计师占据了巨大部分的比例。为什么女孩们担当着这个行业里的顶梁柱,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掰手指算算数,如今在国际时装周日程里,男性中国设计师不过周翔宇、上官喆,孙晓峰几人。而女性设计师的名单则丰富得多,除了 Masha Ma、Uma Wang之外,还有为 Dover Street Market 相中的 Renli Su 也取得了很好的声誉与销售业绩。金霓的 Mo & Co 已经来到第十二个年头,每个季度举办的大秀都是国内时装界的一大盛事。更加年轻的 Xiao Li 紧随其后,在拿下多项国际新锐大奖的同时进入全球多家标志性买手店,获得业内认可,同期其密友 Percy Lau 也以自己独特的眼镜设计成为这一领域里最具影响力与辨识度的珠宝与配饰设计师,当然啦,还有入围过 LVMH 的大奖的 Andrea 李佳佩,独成一派的 Angel Chen 和 NEWGEN MAN 第一人王逢陈等等...

Andrea Jiapei Li 2017 春夏系列

为何这些女孩顶起了中国时尚的半边天,是她们天赋异禀,勤学苦练,抑或只是我们的直观感受?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问了问我们身边的男性设计师。中国的大学教育多以每班三十人规划人数,清华美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罗宇豪告诉我们他算是班上为数不多的男生,据他回忆班上的男女比例大致维持在1:14,这意味着多年近年从清华美院毕业的男性设计师大概不超过10人。而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求学经历中,也基本维持了这样的男女比例。同样的问题来到中国南方的代表性院校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毕业于此的设计师组合 Shushu/Tong 当中的男性设计师雷树树告诉我们,他们的班上差不多也是接近这一比例,大约在1:9。在本科毕业后在LCF的经历中,Shushu 的班上也只有三个男生。

我们再来问问女设计师们,我们走访了另外3位留学伦敦的设计师,包括毕业于中央圣马丁的陈安琪、Percy Lau 与皇家艺术学院的王逢陈。陈安琪与王逢陈的答案是相近的,在她们的留学经历中,男女比例大约维持在1:4,仍旧是男生远远少于女生,但这一比例似乎已经高于大陆地区的1:10左右。中央圣马丁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本科的设计师 Percy Lau 回忆本科入学时候是30个女生7个男生,毕业时仅剩下这一比例低到29:1。

Wang Feng Chen 2017 春夏系列

数据说明了在中国各大的时装院校里,女设计师的数量大幅度地甩离着了男设计师。但反观在国际市场上,这个一向被认为相对女性化的行业,绝大部份品牌的抉择人都是男性。

那么到底为什么唯独是在中国,女性设计师担当品牌决策人的比例尤其地高?从根源来看,家庭教育对于职业选择的个人见解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这一代的职业选择。而也由于中国女性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女性在产业里不再只担任底层或中层的角色:她们能自信果断地做出关键决策,她们有足够的创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她们也能身兼多职,把设计和管理平衡得整整有条。

Xiao Li 2017 春夏系列

王逢陈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在刚毕业过后就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由买手店Vfiles亲手带入了纽约时装周的官方日程里。随后她又转战伦敦,成为了 Fashion East 旗下 NEWGEN MAN 的第一个中国设计师。王逢陈觉得自己的女性视角让自己的创作与别的男性男装设计师有所不同,这样的角度让很多女生也喜欢上她的设计,比如说当红的新秀歌手 Tinashe和天后 Rihanna 都纷纷在舞台上穿上了她的设计。“但其实我也有些为难,因为有时候真的很想招一个男性设计师在团队里,但似乎非常困难”王逢陈说道。

而今年为中国国家队担任“冠军龙服”担任了设计顾问的设计师 Masha Ma 也认为,现在中国市场能够让女设计师更大声更有力地去表达自己的设计语言实在是喜闻乐见的事情。“而的确,在我看来女孩的本来思维方式就更加细腻一些,而这个时代的女孩,也更加倔强和有态度,思想上也更加独立,也许正是这样女性设计师的比例比起以前有增加。"

Masha Ma 2017 春夏系列

一直支持着中国设计师的买手店“栋梁”的创办人之一王耀也认为如今中国时装市场的发展对于女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愿意选择一个真正了解中国女性的设计师的作品。的确,有什么比中国女性设计师本身更了解女性呢?所以这个现象的产生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如今的女装品牌大多数由女性主导,而男设计师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男装,同时女装市场相比男装市场要大,所以直观来看就有女性当道的感觉。

同样以支持中国设计师为名的 Tube Showroom 创办人 Zemira 则有另一种看法,时尚这个关于美的行业总是与理想和情怀挂上关系,而似乎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在情怀追求上更加的包容。当然啦,女性也相对更加擅长于这一方面的表达和追求。

无论如何,在留学生潮与回国创业大潮中,选择设计师这条路的女孩们已经领跑了中国时装的潮流。现在的中国时装产业似乎正身处在女性时代当中,虽然少数的男性设计师也在这一领域奋进,但想要争回半边天下,恐怕还需一些时日了。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