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听 Rachel Maclean 讲述新的个展

充盈着强烈的能量, 梦幻般的色彩饱和度, 艺术家 Rachel Maclean 的作品尖锐审视了现代文化。

Rachel Maclean 正当红,不仅刚被提名贾曼奖, 还将于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代表苏格兰展出她的作品。Rachel 迄今为止最大的个展《Wot You :-) About?》近日在曼彻斯特 HOME 现代艺术馆拉开帷幕, 随即也会在伦敦 Tate 当代艺术馆献上更大规模的展出。穿梭于电影、印刷、摄影等领域之间, Rachel 如今又开始尝试雕塑创作, 借以表达社交网络对人们身份认知、科技发展、权利结构的影响。通过创作带有强烈能量以及梦幻般色彩饱和度的作品, Rachel Maclean 尖锐审视了现代文化。此次 The Fifth Sense 在展览开幕当天下午和 Rachel 一起对这次展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反差与共存

我喜欢创作引诱人心的作品,类似流行文化对人们的那种 “引诱”, 令人难以抗拒地为它买单。流行文化产物之中有种能够激发人心贪得无厌欲望的特质, 但同时也有一股反抗的力量存于其中。这种对原始欲望、暴力、缺乏安全感的撩拨, 能准确击中你的软肋。要表达这样主题的作品会印刷在商用纸张、布料上面, 显得崭新而闪亮, 像极了平日里所见的广告产物。我对 Google 这种公司很感兴趣, 他们保留了对这个成人世界、商业世界、工作世界的童真幻想。Google 的办公室就像托儿所, 像孩子们玩乐的地方。这些公司营造了一个充满光明和善良的世界, 然而黑暗与凶险却隐藏其中。我很喜欢玩味这种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我对图形文字也十分感兴趣, 比如表情符号。我想将大众认知中的 “可爱” 作为出发点, 因此展览的名字也包含可爱的表情符号, 然而整个句子却带着更挑衅、反叛的基调。“你笑什么?”

讽刺的力量

我爱喜剧。我是看着讽刺喜剧长大的 —— 比如《The Fast Show》、《Harry Enfield》、《The League of Gentleman》,《Mighty Boosh》这些讽刺的黑色喜剧。在爱丁堡生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看了很多演出。我对实验喜剧也非常感兴趣, 和讽刺文化结合在一起创作肯定十分有趣。我的灵感源自很多过去的人物, 比如画家 William Hogarth 和 Thomas Rowlandson 对讽刺漫画的运用, 以及对政治人物、意识形态、社会阶级的荒诞主义讽刺给了我很多灵感。

虚拟人物形象

我小时候疯狂地用家庭录影机拍东西,可我却总觉得拍出来的东西不能完全表达出我脑中的想法, 我很沮丧。后来我发现了绿屏技术, 成本低, 对器材和技术也要求不高。自那以后, 我的作品开始有更系统化的发展 —— 更多服装、道具和化妆的运用。一开始产生行为艺术的创作想法, 我会将自己作为作品的主体, 在接下来完善创作的过程中会渐渐延伸出更丰富的主题。本次作品中的形象并非以我本人为原型, 我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虚拟化身, 可以承载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喜欢这种不真实的特质, 这点和挑选演员截然不容。要选择合适的演员,无论是从长相、声音、还是体态方面, 你都希望演员与人物形象尽量贴合, 而我喜欢在作品中展现人为刻意的元素。这次展览的主题是自恋, 以及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文化。我曾考虑过以自拍为题材, 来表现将自己打造成小明星的心态, 也曾想过将我自己作为唯一的人物主体来展现自我意识和自恋心理。

互联网时代的身份认知焦虑

我对 Apple Watch 这种现代科技很好奇, 它们是怎样通过数据捕捉人们的心情和那些无形之物。我们仿佛身处于视频游戏之中, 努力增加幸福点数或者健康点数。这种系统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疯狂而焦虑的点数较量。越来越多的性格和情绪已经被数量化。看着如今同一个人因为线上和线下的性格差异而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焦虑, 我希望以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现在的自我、自恋文化, 以及这些文化带来的种种不知羞耻的衍生物。主流网络价值观放大了人们对性别认知的焦虑。现在的年轻女孩儿们时刻陷于对自外表、身材形象的偏执和困惑之中, 时刻警惕着自己的每一张照片。展览中的影片名为《It’s What’s Inside Thant Counts》(内心才重要), 灵感来源于我当时在网上看的很多化妆教程视频。人们对外表有一种偏执心理和控制欲望, 这也促就了女权主义第三浪潮的核心主题 —— 内在品质才至关重要。对美的定义, 以美丽的姿态活着的意义也因此而变得包罗万象, 却又格格不入。

对正念的滥用

“正念”一词源自佛教文化,后来延伸出了更具普世价值的含义。然而资本主义文化和科技世界正为这个词披上新的外衣。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适应机制,用来调节被现代资本主义、数码信息浸没而焦虑困惑的心。我有些反对这种对 “正念” 的政治宣传 —— 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个体, 归咎于个人面对境遇的心态。比如, 你因糟糕的经历而沮丧,那却是你的错,因为你的心态是负面的,外在的世界却没有错,也不需要被改变。这种说法显然有一定正确性, 可是对这种思想的宣扬是很危险的。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被误解, 你的愤怒实际可以成为一种力量源泉, 它不能就这样被压抑着。

数据的双重含义

除了科技、网络数据, 数据一词也代表着身份数据 —— 姓名、出生日期, 无论你在天涯海角, 这些数据都跟随你一生。没有这些数据, 你就成了难民, 成了非法移民, 从量化数据的角度看, 你或多或少都成了没有身份的人。我希望强调表达这一点。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需要依靠这些数据才能穿梭于世界之间, 才能被视作“活着”, 被肯定“存在”。

英国脱欧, 对立的两面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苏格兰馆位于 Santa Caterina, 那儿从前是座教堂。作品的表现形式我仍在斟酌, 但已经确定要制作一部表达英国脱欧影响的影片。以前我也做过许多关于国家主义、民族身份的作品, 比如关于苏格兰和不列颠民族身份的认知。在威尼斯展览我肩负着不列颠艺术家、苏格兰艺术家的身份。要代表国家创作, 就很难不去触及国家身份认同的主题, 也很难闭口不谈英国在欧洲以及脱离欧洲的意义。想到英国脱欧, 和上一次苏格兰公投的经历, 最近几年矛盾对立的气氛一直笼罩着不列颠的土壤。对。错。去。留。生活越来越被这些的对立的想法控制主宰, 越来越容易忽略存在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CONNECT TO i-D'S WORLD

本周故事

制造影像:记录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镜头背后的故事

跟着纪录片导演 Chelsea McMullan 的镜头,一起在短片《制造影像》中看一看摄影艺术家 Harley Weir 穿越五个国家,并用镜头记录了五位在各自领域极富有创造力的女性的旅程。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Code》:记录李宇春的线上互动艺术合作《无形之物》

通过由导演  Liza Mandelup 执导的短片《Making Codes》,走近由数动艺术家 Lucy Hardcastle 联手 Fatima Al Qadiri 和李宇春共同打造的 —— 将无形之物化作有形的数字之旅 —— 《无形之物》。

阅读更多内容

纪录片《Making Films》:记录女性导演背后创作过程

通过导演 Eva Michon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Films》走近 《JellyWolf》的幕后。透过女性导演视角,探讨电影行业的多样性。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Movement:纪录《Five Paradoxes》幕后故事

通过导演 Agostina Galvez 执导的纪录片《Making Movement》了解短片 《Five Paradoxes》的幕后创作故事;一起探寻舞者 Nozomi、舞蹈编导 Holly Blake、舞者 Aya Sato,和 Project O 项目创始人的的奇幻世界。

阅读更多内容

《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背后

导演 Christine Yuan 的影片《Making Exhibitions》(策展)记录了策展人 Rebecca Lamarche-Vadel 策划《Just A Second》(一瞬)的幕后故事: Rebecca Lamarche-Vadel 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从而策划了线上数字展览《Just A Second》(一瞬),其中聚焦了包括 BUFU 、Rozsa Farkas 、 Fatos Ustek 、Angelina Dreem 及 Yana Peel 等在内的艺术世界首屈一指的几位策展人。

阅读更多内容

看见声音: 音乐人 Charlotte Hatherley 对话 Carly Paradis

两位伦敦最受欢迎的音乐人各自谈了谈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如何在音乐中融入视觉效果。

阅读更多内容

Lizzie borden:女权主义先驱

梦幻艺术家 Lizzie Borden 带着她的名作 《Born in Flames》回到英国之际,她跟我们聊了聊反叛、女权艺术以及她对70年代纽约的怀念。

阅读更多内容

摄影师 Alicia Shi:俄罗斯女孩在上海

“作为摄影师,我的第五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平衡感。”

阅读更多内容

rebecca lamarche-vadel 作品
《just a second》 (一瞬)

Rebecca Lamarche-Vadel 是巴黎东京宫 (Palais de Tokyo) 策展人, 专注于现代与当代艺术, 她策划的展出覆盖广泛, 其中包括装置艺术、舞蹈、雕塑、摄影及语言艺术。此次基于 CHANEL Nº5 L’EAU 蕴含的变幻力量, 她为 The Fifth Sense 创作了一个线上数字展览。

阅读更多内容
读取中……